不负如来不负卿_第十九章:玄奘讲经的照怙厘大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此段经辞意为:浩繁国土中,众生多少种心,如来未有不知。是何故?”

“你也传闻了这块玉石?”他有些骇怪,眼神探向我:“这但是雀离大寺的镇寺之宝。”

我在河北石家庄四周的隋代寺庙——正定隆兴寺也看到过戒台,不过没有像如许长而暗淡的走廊。这类能授具足戒的寺庙天下没几家,必然要规格很高的寺庙才气够授戒。而雀离大寺,就是全部龟兹有资格授戒的处所。并且必须在二十岁后才气受戒。

“以是,说法者,本没法可说,是名说法。不但没法可说,乃至也无说法之人。”他长身矗立,一抹自傲的笑停在嘴角,向着矮他一头的两人略一倾身,“罗什所解,二位可得要义?”

“此乃等活天国。堕生此处的罪人仍旧有情,会思念嫡亲。然手生铁爪,相互见面时以爪相掴。或因情意浊乱,掴裂本身,至血肉竭尽而死。然冷风一吹,皮肉还生,复受前苦。”他的语气中有丝不忍,顿一顿再说,“凡犯杀生罪、毁正见、诽谤正法者堕生此狱。”

他将目光转向僧房外,看着远处,朗声说:“佛祖保佑,现在罗什终究劝服了王庭和各位师尊,龟兹数百年间信奉之小乘,终见一些窜改。”

僧纯和昙充如醍醐灌顶,细咀着罗什的话,脸上皆是如痴如醉状。我怔怔地看向罗什,现在的他,浑身高低自傲开阔,魅力让人没法直视。固然年青,却已经具有了大宗师的风采了。

“又在发傻了。”

早上被“吱呀”一声弄醒了。我吃力地睁着昏黄睡眼,看到一个高瘦的剪影,站在一室阳光中。

“艾晴!”

只是,这一排排僧房里空无一人,看上去沉寂冷僻。我问罗什,他微微一笑:“自罗什掌雀离大寺,广宣大乘诸经论,要求寺中和尚出外讲法,深切众生。这禅坐静修,是为修行之辅,可权宜便利行事。”

九点摆布跟着罗什出门。小小的苏巴什城里已经很热烈了,和尚,居士,贩子,挤满本来就不大的街。我不肯给他带来费事,对峙跟他拉出一段间隔一前一后地走。他时不时顿住脚步,看看身后,再持续前行。

啊?我又神游了。回神瞥见两个和尚正对我施礼。我从速回礼。他们但是我穿越了两次,头一回碰上的老乡。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对雀离大寺里那块庞大的玉石的记录:“照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亮。”

呵呵,我如何晓得?还用说么?玄奘曾经目睹并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它。十九世纪末一名俄国寻宝者挖到了它,并极其笨拙地砸成两块以图运走,但是被本地人庇护了下来。束缚后,这块玉石被运往北京天然博物馆,大的一块重达1200多公斤,小的一块700多公斤。现在,我不消去北京也能看到这块玉石,还是完整版的,你说,我能不镇静么?以是当我跟着罗什进入主殿后一间装潢富丽的小型殿堂,看到那块通体透明,色带黄白状如海蛤的庞大玉石时,我又忍不住悔怨没法带相机了。整块玉石宽约三十多厘米,半米多长,十几厘米高。而所谓的佛祖足印,是玉石中间天然构成的两个凹槽,位置,刚好能够两脚微分踏在上面。呵呵,这类附会太多了,西藏到处都有莲花生大师的足迹,不过是附会天然天生的树木,石头,好让公众承认所谓的佛力。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