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_第61章 大明水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统共有100艘鸟船。”郑鸿逵说道,“4500名海军兵勇,别的滞留在清江浦的4艘洋船以及20艘乌尾船合计有2500余名兵勇。”

就只能临时横在内里的河面上。

可见郑芝龙固然没来,但是并没有怠慢朝廷,还是下了血本。

“每样各五万斤,圣上是现在就想尝尝吗?”

顿了顿,崇祯又不无自嘲的说道:“只可惜,朕现在已成身无长物,便是想要犒赏南安侯一匹锦缎也是难以办到,只能等今后再行补上。”

用了两三百年,才把莳植风俗改过来。

“要尝。”崇祯笑着点点头,又说道,“但不是现在,而是要比及十月歉收了以后,朕与爱卿等一起咀嚼蕃薯、马铃薯以及玉蜀黍。”

种地的理念已经融入中原的基因,变成了种族天赋。

王家彦和胡心水马不断蹄就去了山东。

你个混账东西,别人说种蕃薯能有三倍收成你就信啊?万一是哄人的,百口长幼跟你喝西北风啊?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尽整些虚头八脑的玩意,滚!

实在建奴很长于挖封闭沟实施反向封闭,决定建奴国运的松锦大战,皇太极就是靠着这一战术封闭了锦州,进而迫使明军冒险救济,可终究却被建奴围点打援,援剿八总兵被打得溃不成军,进而断送了大明的最后一点元气。

“圣上。”郑鸿逵忙道,“臣惶恐,家兄惶恐。”

“有的,捎来了。”郑鸿逵赶紧道。

从先民期间直到明末期间,中原人的祖祖辈辈莳植的一向都是五谷,不管是“稻黍稷麦菽”的五谷还是“麻黍稷麦菽”的说法,归正都是没有马铃薯、蕃薯以及玉蜀黍的,以是对于莳植这三样舶来作物有着天然的顺从。

“别的因为黄河水道深浅不一,特别是过了洪泽湖以后,河道深度常不敷七尺,因此家兄交由臣带来的战船当中,有四艘洋船(大戎克船)及二十艘乌尾船因为吃水太深,以是没法到达徐州,只能够暂驻扎在清江浦。”

黄淮防地既便是连络了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计谋以及西洋的棱堡技术,导致建奴没法从正面冲破,却仍旧能够采纳耐久围困或侧面迂回的战略。

果不其然,韩赞周很快就领着一员身披山文甲、头戴凤翅盔的结实武将来到崇祯跟前。

因为海军的战船能够顺着运河中转夏镇,不但可在关头时候赐与夏镇守军供应火力上的援助,还能够给夏镇守军供应后勤物质保障。

“倒也不辛苦。”郑鸿逵真有些受宠若惊,“从泉州北来这一起上都是顺风,也就是从云梯关入黄河以后因为要顺水行船,费了些工夫。”

皋牢民气也好,政治作秀也罢,归正郑鸿逵的这支海军对于黄淮防地相称首要,如果说夏镇、徐州和邳州是黄淮防地三大支撑点,那么郑鸿逵这支海军就是中间的支撑杆,只要支撑点而没有支撑杆,黄淮防地就没法撑起。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