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的人生不寂寞_一蓑烟雨任平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出狱今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称于当代官方的侵占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称寒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在办完公事以后便带领家人开开荒地,种田帮补生存。“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本身起的。

元祐八年(1093)新党再度在朝,他以“讽刺先朝”罪名,被贬为惠州安设、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设。徽宗即位,调廉州安设、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设。元符三年(1100)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程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分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因为长途跋涉,旅途劳累,苏轼的幼儿不幸短命。汝州路途悠远,且盘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要求临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筹办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权势垮台,司马光重新被起用为相。苏轼因而以礼部郎中被派遣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在此期间,苏轼处在人生的顺境当中,但仍然对峙他的淡泊。“人在玉堂深处”时,却记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穷绿阴青子”;他还警告本身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元祐六年(1091)三月,自杭州知州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时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偏要剖明本身:“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苏轼这类在顺境中淡泊自守的风致难能宝贵。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测验,即凡是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包涵于旧党,因此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停止了一项严峻的水利扶植,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中间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闻名的“苏堤”。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