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_第19章 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高考语文试卷,除一些古诗文外,绝大多数内容和课本无关,它考核的根基上就是门生实在的语文程度――我并不是说高考的命题体例是最公道的,在这里偶然评价这一点,只是想申明,如果不存眷浏览,死抱着课本学语文,那么门生进入中学后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到头来,在最关头的高考考场上,恐怕也难以获得好成绩。而一个语文程度真正很高的门生,他能够安闲应对任何情势和程度的考卷,高考中也不会表示得平淡。

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攻讦说:“中国的教科书,不但没有把最好的笔墨收出来,并且用琐细的笔墨做中间,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琐细的知识。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一类的小说时,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乃至从凌晨读到早晨,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看完才感觉痛快。以琐细笔墨做中间的教科书没有这类分量。”他把这类教科书比方为“没有维他命的菜蔬”和“上等白米”,“吃了叫人害脚气病,寸步难行”。[12]

如果黉舍教诲中没能为孩子们供应充足的浏览前提,课外浏览就必然要在家庭中补足。

陶先生还说:“有人说,中国文人是蛀书虫。但是教科书连培养蛀书虫的力量也没有。蛀书虫为甚么蛀书,因为书中有好吃的东西,使它吃了又要吃。吃教科书如同嚼蜡,吃了一回,再不想吃第二回。”陶先生在几十年前抨击的征象并未改良,且愈演愈烈。

语文讲义上常常有很多当代文背诵要求。因为当代文是口语化的东西,它在笔墨上是开放的,不像古典文学那样词句松散。而要孩子背诵的,多数是一些很平常的段落,底子达不到“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的地步,但考核时却要求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错。把一个开放的东西背出松散来,孩子们唯恐出错,比如不能把“狠狠打了他一下”背成“狠狠地打了他一下”――仅仅是多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地”字,那也不可。每一个标点都要死死记着……背诵的目标只是为了“精确”,而不是为了体悟,不是为了把典范刻进影象和思惟中,只是为了考卷上不丢分。手腕和目标在这里被完整搅散了。

闻名特级西席魏墨客在中学教语文时,固然肩上有门生升学测验的压力,但他老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就领着门生把讲义全数学完,剩下的时候停止遍及的浏览和相干学科活动。他是如此鄙弃课本的一小我,却能把浅显校的“差班”教到测验成绩超越重点校的“尝试班”。他掌控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获得好成绩也是件水到渠成的事。

我记得有一次圆圆做这类功课时很烦,说看来“用饭”“喝水”也得解释了,因而我们干脆玩游戏,一起对“用饭”给出如许的注解:“以勺筷等特制东西将食品送入口中,用牙齿磨碎,经咽喉进入肠胃的过程。”解释完后,发明这下呈现了更多需求解释的词,比如“勺”“食品”“肠胃”――的确是“学无尽头”啊!我们苦中作乐地笑了一气。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