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_第32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孩子更如此。感受“甜”的东西他就喜好,感受“苦”的东西他就讨厌。

当然,家长的才气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必然有才气让孩子感觉学习是件“风趣的事”,但起码要用我们的眼神和行动奉告他,学习是件“不苦的事”。我们或许没有才气让孩子对学功课像打球或玩电脑游戏一样有热忱,起码要让他感觉这件事像睡觉用饭一样普通而必须。这就需求我们在对孩子的办理中不竭思虑,和孩子说话时存眷本身的潜台词,体味本身的话传达给孩子的到底是个甚么信息。

在如许的教员面前,家长能有甚么体例。我只能更多地寻觅机遇和这位教员打仗,尽量和她把干系处好,以便下一次再产生甚么事时,便利和她说话。

杜威以为,对孩子来讲,玩耍和学习本来是不抵触的,普通前提下儿童有才气调和这二者的干系。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玩不想学习,使这二者抵触了,那必然申明他的教诲环境有某种不良的东西在影响着他。他重视到,“凡是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或者需求完成内部强加的事情任务的处所,游戏的要求就存在”[10]。以是说,恰是因为成人把学习表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各种不精确的体例粉碎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学习成了一件“苦事”,孩子才想回避,才想无度地玩耍和华侈时候,变得“不懂事”了。

我做这些,不过是让圆圆站在高处对待事情,既能刻苦勤奋,又不感觉苦。高中生已有较为成熟的理性,她的熟谙已能够唤起她的毅力,而毅力能够降落痛苦感。

提到“刻苦”或“刻苦”这一类学习态度,我们风俗于赏识它所表达的一种坚固不拔的精力,老是忽视它内里包含的阿谁令人不快的“苦”的味道。作为成人,在考虑一个题目的因果干系时,会为了成果忍耐过程的痛苦。把这类经历推行到孩子身上,要求他接管学习过程的苦,调换学习成绩的甜――如许的思路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它到了孩子那边,却很轻易变成一种不良表示。

我很了解这位数学教员,她主观上是很想把数学教好,但因为文明根柢薄――这一点从她的说话中能较着感遭到――使她在讲授上力不从心。一个本身学习才气低下的人实在也不会教别人如何学,这也导致她一方面会采取一些笨拙的体例去讲授,另一方面骨子里很自大,常常有些很变态的做法。

孩子在各个学习期间所要处理的首要冲突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诲体制来讲,我以为小学阶段首要处理学习兴趣的题目,初中阶段首要处理学习体例的题目,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