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想明白了此中玄机,细细衡量了一下,感觉本身力有未逮,还是静待薛家进府罢。只是,香菱的娘已在路上,可这薛家到底几时才会入京呢?
贾府看着家大业大,却无一个能挑大梁的男人,此时就连元春也不知是做着女史呢,还是劣等的嫔妃呢,还是未成大气。一大师子的前程均暗淡不明。恰是寻求各方助力的时候――就连黛玉入府,大略贾母也是有这方面考虑的罢。是以明知有薛蟠如许喜肇事的白痴,贾府乃是开门揖客,迎了薛家入府。并且薛家要送女儿待选,走的也是后宫外戚的门路,贾府自家的女儿已在后宫,这条门路已就是运营好了的,帮薛家一把,并不再多费甚么人脉银钱。而薛家,许就是指着贾府运营的这条门路前来投奔的。一个要借势上位,一个是顺水情面,真真是一拍两合。有此好处使然,人虽未到,事倒是早就定了的。
只是这待选乃是皇命,作不得假的,则若如此,黛玉却另有一个疑问了:这非论是待选也好,选秀也罢,这事应同她宿世阿谁甚么“海选”普通,老是处所上层层选奉上去的,断没有各家各户本身送女儿上京的事理,这薛家便是金陵人氏,即应在应天府报名才是,为何要“入京待选”?
这前两处疑点,待黛玉想了然时,顿觉曹公所用那一句“在路不记其日”用得实在是妙不成言。这薛家在路之途,本就不该以光阴计,乃是命案体味之时,就是薛家到京探亲之日也。
只是这曹公笔法实在不凡,他虽事事不漏地都写了,却件件都用别样文章花团锦簇地粉饰了,虚中有实,以实就虚。倘若曹公真是宝玉的原身,如此行文倒也说得通:毕竟是本身的岳家,较之祖母与母亲的不是,曹公此处已算是写得极多的了,都说掺实在话的谎话才气骗到人,曹公善为此道久矣。哎……只苦了黛玉这般以书为史的薄命人啊……
自个儿才进府时,听得薛家出的事,若按原时,待到贾雨村审此案时,已是一年不足了,更未提多久火线结了这“葫芦案”,再又往京里贾、王两府投了动静,再由两府往薛家传动静,嗯,没有两年,这薛家是进不了京的。――黛玉全没想过要决计显形地让贾雨村顶着获咎权贵的压力去定薛蟠的罪,且不说贾雨村肯不肯,只黛玉本身就不肯,她是要留着这位号称“情情”的贾夫子的情面来救本身的,才不要华侈在这类时候。归正薛白痴就是个不定时的人/肉炸弹,今后寻他茬子的处所多了去了,不差这一宗。
想来正因为这宝钗待选是薛蟠脱罪的包管,以是薛家才不便在应天府报名罢。一则薛蟠命案在身,不说薛家这式微了的“江南一霸”当不当得起天子开恩后的“官吏名家”一说,只说以薛家出了这类恶事,薛宝钗若想要在应天府报名,知府大人这关,就一定过得去。是以薛家只得鼓吹说要入京投到舅家名下待选,脱了应天府的统领,方能包管宝钗安然报上名。二来如此方能让薛蟠名正言顺地“送妹待选”,离了金陵罢。诸如甚么“京中常有娘家人来接如许的话”,大略也是曹公掩实之虚言也,纵真说过,也一定象是说与薛白痴听的,只怕只打单应天府时所言罢。――这入京待选,妙得是“入京”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