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_第18章 先识览第四(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知接

周鼎著贪吃,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白圭当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但是人主之务,在乎善听罢了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无益也。是弃其以是存,而造其以是亡也。

三曰:人之目,以照见之也,以瞑则与不见,同。其所觉得照、所觉得瞑异。瞑士何尝照,故何尝见。瞑者目无由接也,无由接而言见,谎。智亦然。其以是接智、以是接不智同,其所能接、所不能接异。智者,其所能接远也;愚者,其所能靠近也。所能靠近而告之以远化,奚由相得?无由相得,说者虽工,不能喻矣。戎人见暴布者而问之曰:“何故为之莽莽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之壤壤也,可觉得之莽莽也!”故亡国非无智士也,非无贤者也,其主无由接故也。无由接之患,自发得智,智必不接。今不接而自发得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斗之行多以不当。曰:‘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平,贤能不举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以是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所异於禽兽麋鹿也,君臣高低之以是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歇息,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父老,得义莳、田邑而礼之,得史驎、赵骈觉得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肂玄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成不重也。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