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与华人及其关系研究_第一节 地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马来半岛的构成与这一太古大陆的变迁有密切干系,是该大陆冗长的降落、堆积及其伴随的造山活动,终究培养了马来半岛的根基地貌。时候大抵是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初期,即约1.27亿至1.52亿年之前。

温度和降雨量也随地形分歧而有所辨别,如金马仑高原的均匀低气温为18°C,降雨量为2500mm以上;吉隆坡则别离为27°C和2410mm。夜间多风凉,人们常用“整年都是夏,一雨便成秋”来描述本地气候窜改状况,可谓贴切也。

马来半岛的地貌特性是多山,纵向平行摆列着一系列山脉,从西到东,有Banjaran Bintang(滨登山脉)、Banjaran Titiwangsa(骨干山脉)、Banjaran Gunung Tahan(大汉山脉)和BanjaranTimur(东岸山脉)。骨干山脉及其以西诸从属山脉,均源于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初期山系;大汉及东岸山脉则更加陈腐,乃天生于古生代结束之际。因为地处热带,历经上亿年的风剥雨蚀,除大汉山脉外,其他山脉顶部原有的极厚的堆积岩早已不见,导致花岗岩岩体外裸。骨干山,顾名思义,是马来半岛的一座最首要的山脉,被称做半岛脊背,北起泰国,南至森美兰,长约483千米(300英里),宽约48千米至64千米(30至40英里),稀有座岑岭,此中最高者为Gunung Chamah(哥布山),海拔2171米,是半岛东、西两部的分水岭。马来半岛最高的山岳是Gunung Tahan(大汉山),海拔2 187米。

东马境内的河道,在砂拉越州内,因为受阵势影响,大多为东南一西北走向,注入南中国海,首要有Batang Sarawak(砂拉越河)、砂当河、Batang Lupar(鲁巴河)、Batang Jarang(拉让河)、Batang Baram(峇南河)等,此中,拉让河是州内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