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碎_后记:追怀与馈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山虽碎,魂不灭;河虽破,人犹酣。

2009年11月29日于甘肃平凉三里塬

好久以来,我一向觉得本身没有故里,就像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飘零江湖。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各种表格上,我的籍贯一栏里千篇一概地写着:山东济宁。我听到的第一声呼喊,就是父亲那浓浓的齐鲁乡音。这统统无可回嘴地奉告我:我的故里在远方,恍惚而又笼统。因而,“本籍山东济宁,生在甘肃平凉,长在甘肃崇信”成了我出身的根基概括。而籍者祖辈,与我远之,生者人初,浑沌不知,唯有父老之地,一点一滴,入血入肉,遂成本日之我。因而,位于甘肃东部的一个偏僻小县崇信县,也便成了我当之无愧的故里。

是为记

这是一本献给故里的书。

在此书出版之际,我要感激北方文艺出版社让它得以广流于世,感激闻名作家陈忠厚先生为它题写书名,还要感激凤凰联动个人的编辑恩凡以及耐久以来对它赐与高度存眷并写了大量批评笔墨的王新荣、赵志勇、未末、石凌、吕润霞等热情读者,请让我在该书出版之际,对他们衷心肠说一句:你们的鼓励是我不懈的动力,感谢你们!

多少年前,一名崇信的父母官曾说了如许一句话:看过你的文章,感觉像你如许的人才,崇信是留不住的。我视之为不纳我于宦海的交际词令,仅一笑而过。孰料未过一年,我真的就分开了小城崇信县,来到了我的出世地甘肃平凉市。随后带走了我的孩子,紧接着带走了我的老婆,但是,并不是统统都能带走,留下来的统统仍然在深深地牵挂着我,胶葛起我多少缠绵情怀,幽幽情思。半部书卷,一腔乡情,多年来身置此中,未曾存戴德之心,一朝分开,淡淡悠远的思念静水深流。那些没法带走的统统,我只要把它变成笔墨,变成对故乡的追思与奉送。分开崇信短短几年,小县城产生着让人欣喜的窜改,每次去,每次都会分歧,崇信像一颗饱经沧桑的古树,那些枯枝败叶,正在被很多缔造者的手一一剪去,而新的枝叶正在喷绿吐翠,连绵葳蕤。故里的畴昔曾经荡漾民气,故里的现在一样值得器重,我要用我的笔挽留一个轰轰烈烈的期间,也挽留一份春华秋实的斑斓。

回顾我的故里,捡拾颗颗珍珠,不管畴昔还是现在,都让我备感珍惜。想起那曾经山净水秀的四川小城汶川,一夜之间,江山破裂,瓦砾一片,每一个幸存的汶川人,面对本身的故里,该是如何的肝肠寸断?现在,故里正护送着我的背影,越来越远。回顾,向故里招一招手,除了冷静祝贺它的繁华昌隆外,我只要把这部三十多万字的书献给故乡,献给每一个曾经在崇信或者正在崇信事情和糊口的人们。如果此书有幸,故里崇信将会跟着它的传播而一起申明远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觉得一篇好的文章、一部优良的文学作品不是“写出来”的,它本身就存在于这个世上。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手,都在苦苦地寻求它。谁有一双妙手,谁将与它相映成辉!我不敢称我有一双妙手,我只感激哺养我三十多年的这方水土,是这方水土付与了我与别人截然分歧的感悟。从2000年开端筹办,断断续续八九年,写写停停,删编削改,几易其稿,广纳百言,不知不觉由小城崇信写到了平凉市,固然初稿构成在2002年,但2008年震惊天下的汶川大地动的产生,又激发了我对天然与人生、汗青与运气的诸多思虑,我开端堕入了对由民国九年地动引出的阿谁故事的重新核阅,这一年,我在沉思熟虑以后对小说又做了较大窜改。2009年后季,凤凰联动的编辑刘恩凡在读了作品以后对我说:“前后超越七十年的爱情,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少有人敢这么写。这个小说只要二十万字,如何承载这么大的容量?我感觉您的文章前面从束缚到大跃进到文革,没有充分展开。两个仆人公平生七十年对峙的场景实在是不敷的。以是在这些上我感觉要加大笔墨。我感觉这个小说完整能够走到三十万字。”在她的不竭鼓励和建议下,我重新核阅作品,再次扩大了故事内容,加大了作品容量,对于男女仆人公七十年的爱情停止了更进一步地挖掘,展开了第三十章今后的情节,容量也由最后的十八万字增加到二十余万字,一向到现在的三十二万字。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