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_第三百五十二章 三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尔等的事理太多,本王只认一个事理:打不赢甚么都没用!”李景达言辞倔强道,“现在蜀国被迫和周军作战,不管他们愿不肯意也得打;我们此时不消兵更待何时?我有二策,上策出兵荆南灭掉驻留此地的周军,堵死周军东路军,与蜀国东西夹攻吃掉周军精锐。下策光复淮南,此时周军精兵尽出,淮南李重进已灭,非常空虚;正可渡江光复东都(扬州),尽复江北十四州之地,觉得霸业底子。”

蜀国使臣几经展转方才达到金陵,此时南唐国早就晓得周军两路大肆打击蜀国的事了。

韩熙载重提旧事,如果假定建立,现在南唐国就不是南唐,估计已经称大唐定都中原了……晋朝灭亡时,河东节度使仰仗狭小的地盘南下建立(后)汉朝,一起招降,因为中原人在赶走契丹后需求一个以主体人丁为主的政权。当时南唐国那么大的边境,只要雄师北上,很轻易让中原汉人接管;南唐不管如何、也比河东那点地盘的气力大很多,机遇非常大。

李景达也不敢执意逼迫,长叹一声,甩了一把袖子神采不快地退到一旁……他的三哥李景遂就是因为参与权力_斗争,成果获得被毒死的了局,前车之鉴不远。

而李煜本身也确切更认同韩熙载的主张。

有大臣问:“何时才是韩公以为应当等候的机会?”

说客就算唾沫说干,也只要一个目标:想与南唐国缔盟,出兵合击周朝。他的辩才还是不错,特别援引三国期间吴蜀联盟才得以耐久与曹魏对峙的事儿,非常具有压服力……大事理还真是那么回事,周、蜀、唐和当年的三国何其类似!但实际上要反复畴前的典范交际,并不是那么轻易。

韩熙载的主张顿时引发了诸臣的拥戴援助,这类舆情本来就是金陵支流,大多数人确切不想堕入战役。

周朝太后不是周世宗,阿谁郭绍更不是。李煜以为这一仗他们很难不栽在蜀国的崇山峻岭中。

太子是李煜,他已经被国主力排众议、对峙立为太子……李煜在李弘骥“兵变”的长久期间,表示得非常好,完整和父亲一条心,深受国主信赖。

李景达退下去,韩熙载这才又开口道:“我国不是坐以待毙,而是要等候机会,臣觉得现在的机会并不好,太冒险了难以获得国人的支撑。”

李景达向上面抱拳道:“皇兄一声令下,愚弟愿为前驱。”

世人一通群情,这件事已经不止一次被人们提起,辩论乃至触及到国策层面……因为有人以为,如果当年与南边诸国保持敦睦,当时没有把举国精兵陷在吴越国的战役中,晋汉之交便能够趁机定鼎中原了。

不过如果周军在蜀国败北,环境就完整分歧了!

莫非次次都能得偿所愿?

第三种比较悲观,感觉周朝还是强大,局势已经进入同一阶段。建议迁都洪州,分开周朝、吴越南北夹攻局势的金陵,对周朝保持恭敬……今后如何办没人敢说,但大师都明白能够是想看情势没法反对时投降,纳土归降结束南唐国基业、换来繁华。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