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_第22章 清水(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濩泽水又东南,注于沁水。

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

又东过野王县北。

汉建安四年,魏太祖斩之于此,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守之。兖州叛,太祖曰:惟种不弃孤。及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

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深丈馀,更无所出,世谓之天门也。

沁水东迳野王县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绝,而韩之野王降。

公曰:唯其才也,释而用之。长明沟水东入石涧,东流,蔡沟水入焉。水上承州县北白马沟,东分,谓之蔡沟,东会长明沟水,又东,迳修武县之吴亭北,东入吴陂,次北有苟泉水入焉。水出山阳县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拨,裂为二水,南为苟泉,北则吴渎,二渎双导,俱东入陂。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南有皇母、马鸣二泉,东南合注于吴陂也。次陆真阜之东北,得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整齐合次,南注于陂泉。陂在浊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浊鹿城便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际泽侧有隤城。《春秋·隐公十一年》,王以司寇苏忿生之田,攒茅、隤十二邑与郑者也。京相璠曰:河内修武县北有故隤城,实中。当代俗谓之皮垣,方四百步,实中,高八丈。际陂北,隔水一十五里,俗所谓兰丘也,方二百步。西一十里,又有一丘际陂,世谓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状相类,疑即古攒茅也。杜预曰:二邑在修武县北,所未详也。

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濬急,世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尝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故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因而国老王喜、廷掾郑笃、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俊彦竞茂,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晋太康中,范阳卢无忌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纣之乱,屠隐市朝,遯垂钓水,何必渭滨,然后磻溪,苟惬神心,曲渚则可,磻溪之名,斯无嫌矣。

次东得鱼鲍泉,次东得张波泉,次东得三渊泉,梗河参连,女宿相属。是四川在重门城西,并单川南注也。重门城,昔齐王芳为司马师废之。宫于此,即《魏志》所谓送齐王于河内重门者也。城在共县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有安阳陂,次东,又得卓水陂,次东,有百门陂,陂方五百步,在共县故城西。汉高帝八年,封玈罢师为共严侯国,即共和之故国也。共伯既归帝政,清闲于共山之山。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仙者孙登之所处。袁彦伯《竹林七贤传》,稽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其水三川南合,谓之清川。又南迳凡城东。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曰,共县有凡亭。周凡伯国,《春秋·隐公七年经》书,王使凡伯来聘是也。杜预曰:汲郡共县东南有凡城。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与前四水总为一渎,又谓之陶水,南流注于净水。净水又东,周新丰坞,又东注也。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