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_第9章 河水四(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汉武帝尝微行此亭,见馈亭长妻。故潘岳《西征赋》曰:长傲客于柏谷,妻睹貌而献餐,谓此亭也。谷水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右合门水,门水即洛水之枝流者也。洛水自上洛县东北,于拒阳城之西北,分为二水,枝渠东北出为门水也。

又东过陕县北。

杨奉、董承外与催和,内引白波李乐等破傕,乘舆因而得进。复来战,奉等大败,兵相连缀四十余里,方得达陕。以是推之,似非曹阳,然以《山海经》求之,菑、曹字相类,是或有曹阳之名也。河水又东合谯水,水导源常烝之山,俗谓之为干山,盖前后之异名也。山在陕城南八十里。其川,二源双导,同注一壑,而西北流注于河。

水北出于薄山,南流迳河北县故城西,故魏国也。晋献公灭魏,以封毕万。卜偃曰:魏,大名也。万后其昌乎?后乃县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县也。今城南、西二面,并去大河可二十余里,北去首山一十许里,处国土之间,地盘迫隘,故《魏风》著《十亩》之诗也。城内有龙泉,南流出城,又南,断而不流。永乐溪水又南,入于河。余按《中山经》,即渠猪之水也。太史公《封禅书》称华山以西,名山七,薄山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徐广曰:蒲坂县有襄山。《山海经》曰:蒲山之首,曰甘棘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东则渠猪之山,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如准《封禅书》,二水无西南注河之理。今诊蓼水川流所趣,与共水相扶;永乐溪水导源注于河,又与渠猪势合。蒲山统目总称,亦与襄山不殊。故扬雄《河东赋》曰:河灵玃踢,掌华蹈襄。注云:襄山在潼关北十余里。以是推之,知襄山在蒲坂,溪水即渠猪之水也。河水自河北城南,东迳芮城。二城当中,有段干木冢。干木,晋之贤人也。魏文侯过其门,轼其庐,所谓德尊万古,芳越来今矣。汲冢《竹书编年》曰: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匪直大荔故芮也,此亦有焉。《编年》又云:晋武公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走魏。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郏。斯城亦或伯万之故画也。河水右会槃涧水。水出湖县夸父山,北迳汉武帝思子宫、返来望思台东,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迳湖县故城北,昔范叔入关,遇穰侯于此矣。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广圆三百里。武王伐纣,天下既定,王巡岳渎,放马华阳,散牛桃林,即此处也。此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之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湖水又北迳湖县东,而北流入于河。《魏地盘记》曰:宏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故名其地为鼎湖。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连。《晋书隧道记》、《太康记》并言胡县也。汉武帝改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地理志》曰: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不言黄帝升龙也。《山海经》曰: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楠,多竹箭,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此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故《三秦记》曰:桃林塞在长安东四百里,如有军马颠末,好行则牧华山,歇息林下。罪过则决河漫延,人马不得过矣。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水出宏农县南石堤山。山下有《石堤铭祠》云:魏甘露四年,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刺史领宏农太守、南平公之所经建也。其水北流,迳其亭下,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狐偃曰:不如之翟。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