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国我当家_第一三六章 用人之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刘墉含笑点头,对庞统拱手道:“士元兄,请。”

虞翻笑道:“太守这番话应当在公众中多鼓吹才是,如许我们在征收税赋时阻力会小很多,也更轻易很多。”

“兄长说的是战役吧?”说话是久不开口的诸葛亮。

“也就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意义?”

刘墉摇点头道:“我只是说民贫必定国弱,却没说民富必然国强。”

如果其他的文章刘墉能够没读过,对《论语》倒是极熟,这部最首要的儒家典范刘墉但是叫蔡文姬为他极透辟地讲授过的。这件事说的是鲁国遭遭到饥荒,国度用度困难,哀公就向有若扣问处理之法。有若就说,国君为甚么不但收非常之一的田税呢?哀公非常奇特,便说,我现在收非常之二仍不敷用,感觉收少了,你如何还让我减税啊?有若便答复了这句极驰名的话,意义就是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如何会不敷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敷,您如何又会够呢?儒家学说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富民”。他的观点是:百姓充足了,国度也就强大了。百姓贫苦了,国度天然就衰弱了。如像鲁哀公那样进步税率,短期内的确会增加国度支出,却结果就是令群众的承担减轻,糊口更加贫苦,终究会激起民变,导致国度崩溃。

接着,庞统前后又援引了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观点和实例来证明,只要国度实施轻徭薄税等宽松的政策,同时国君要重视俭仆,不与民争利,如许百姓才气放心出产,社会才会稳定,经济才气生长。群众充足了,国度获得的支出天然也多了。【ㄨ】结论便是:群众的充足是国度获得充沛财路的根本和包管,民富方能国强,国强必先民富。

在坐的都是儒家后辈,天然都晓得此中的深意,听庞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观点光鲜、论证充分,不由赞叹不已。

说到这儿,刘墉遐想起一战后的“巴黎和约”时乃至有些义愤填膺了。那是屈辱的1919年,中国插手了协约国对同盟国的作战。固然中国没有直接出兵,却援助了多量粮食,还派出了17.5万名劳工,捐躯了2000多人。作为克服国的中国,索回被败北国德国侵犯的山东半岛的主权,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英美法却疏忽中国的权益,将其转送给了日本。这激起了中国群众的激烈抗议,发作了五四爱国活动。

庞统又举了一论据道:“《论语?尧曰》中夫子对子张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这句话的意义是国君遵循百姓能得实惠的政策来施政,不是又获得好处又很轻松吗?这是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那就是“足食”、“富而后教”的观点。这和管仲提出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