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_第4章 官治天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如许的官员,就叫御史。

怜悯弱者,是好人;除暴安良,是好官;恶人本身做,施恩的事留给皇上,是忠臣。但是这个好人、清官、忠臣,同时也是冤案的制造者和恶法的炮制者。

那么,由贵族构成当局,不可吗?

封建残存的完整肃除,要到隋唐。当时,三省六部制代替了三公九卿制,帝国中心才像模像样地有了当局。秦汉两代的构造窜改,则首要不在中心,而在处所。

少府,卖力工商税务(用作天子私房钱),以及天子的饮食起居、医疗保健、文明文娱;

秦汉帝国的职业官僚,叫文吏。吏是办事员,官才是办理者,就像僚是僚属,官是长官。不过,正如官与僚常常连用或通用,官与吏也常常不分。比如吏禄和吏治,便既包含吏,也包含官。封疆大吏,就更是大官。[3]

不可。因为凡贵族,都有特权。此中最首要的,是人事权。封建期间,天子不能任命国卿,诸侯不能任命家臣。这些职位乃至是世袭的,叫世卿、世职。成果,天子管不了诸侯的国,诸侯管不了大夫的家。

具有政治意义的“中心”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原文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心”。这申明战国末年集权制已成定局,中心与处所的干系也提到了议事日程。[9]

如许看,公孙弘和张汤的意义,就很不平常。

宫官 将行 大长秋 皇后卿 二千石 景帝中六年改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郅都是号称“苍鹰”的。他没有任何情面来往,从不收受奉送和贿赂,法律也以“不避贵戚”而著称。当时朝廷主张有为而治,只要郅都厉行酷刑峻法。因而列侯宗室都对他侧目而视,窦太后更是找了个茬要杀他。

军官 —— 卫将军 同上 —— 同上

实在就连宰相,也一样。邦国期间,天子、诸侯、大夫的家臣,在内打理家务叫宰,出门担负副官叫相。宰相这个词,也是封建残存。[10]

今后的唐、宋、元、明、清,也如此。一方面,帝国中心不竭派出监察官员和监察构造(比如元朝的行御史台);另一方面,监察区和特派员,也不竭变成行政区和处所官。比如清朝的总督和巡抚,就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监察部部长)和右副都御史(监察部副部长)。这时,与汉武帝的设置州部和调派刺史,已不成同日而语了。

当然,天子要制造冤案,他们也干。

究竟上,汉帝国的选官向来就有两个路子,一个叫文学,一个叫吏道。吏道就是由吏而官,文学却不是诗词歌赋,而是典范文献。武帝以后,则专指儒家典范。也就是说,饱读诗书是文学;从基层做起,因为廉洁营私又夺目强干而获得汲引,是吏道。[18]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