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_第三章 三辞江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女纪纯,早定了郭嵩焘的次子郭刚基。眼下郭嵩焘在广东做巡抚,几次来信催送媳妇过门,他将派火轮船来接,取道海上赴广州。对这个计划,曾国藩分歧意。他以为嘉礼尽可安和中度,何必冒大洋风涛之险,不如挑选郭氏故乡湘阴为好。既然客岁郭嵩焘嫁女能够在湘阴,由郭昆焘主持,为甚么本年娶妇不成以如许办呢?郭嵩焘的意义还是在广州好,到时能够由他作父亲的亲身主持,婚事办得更昌大些。

从咸丰三年在长沙办团练算起,到现在整整十四年畴昔了。十四年的烽火生涯使他深深地晓得,在战事上本身实际上是不可的,不要说疆场上的挥戈驰马、身先士卒,他一个文弱墨客底子望尘莫及。这一点,当然不能苛求于带兵的统帅,但如果具有了,如像岳飞、戚继光那样,就能在士卒中更有威望,这且不说了。统帅最应具有的熟读兵法、洞悉全局、知己知彼、多谋善断、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等等才气,历次的失利已几次证明本身或不具有,或尚完善。畴昔在翰林院,常感觉本身能够做诸葛亮、李泌一类的人物,现在看来,那真是文人的孟浪。反比如李太白一样,诗文中的豪言壮语横扫统统,古今英杰都不在他的眼里,实在并没有措置世事的才气,乃至于卷入永王造反的旋涡,几乎丢了性命。曾国藩常常想,倘若本身有诸葛亮、李泌、裴度、王守仁那样的统帅之才,金陵早就攻陷了,长毛也早就安定了,用不着比及同治三年。要说本身在这方面另有点好处的话,那就是另有自知之明,重视收罗将才,并罢休让他们去干。前期靠的是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胡林翼,前期靠的是彭玉麟、杨岳斌、鲍超、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特别功庞大的就是本身的这个胞弟老九!他真感激父母送给他如许一个争气的好兄弟!正因为老九的不成消逝的功劳,使得他这个统帅在世人面前保持住了应有的面子。出于感激,在汪陆地等残部毁灭后,朝廷要曾国藩再报一个儿子的经历赐与荫封时,他没有报纪鸿,却报了曾国荃的宗子纪瑞。也是出于感激,他要教诲弟弟读书作文。这半年来,不管事情如何多,精力如何不济,曾国藩对此涓滴不怠。

"父亲大人,儿子边抄边学,受益极大。儿子心想,这本稿子,不但对九叔极有效,并且对后代学者都很有开导,能够伶仃成一本书。你老干脆给他取个名字吧!"纪泽奉上抄本时,慎重向父亲建议。

《棠棣》为燕兄弟之作,《小宛》为兄弟相戒以免祸之诗,而皆以脊令起兴。盖脊令之性最急,其用情最切。故《棠棣》以喻急难之谊,而《小宛》以喻征迈尽力之忱。余久困兵间,温甫沅甫两弟之参军,其初皆因急难而来。沅甫坚毅果挚,遂成大功,余用是获免于戾。因与沅弟常以暇逸相诫,期于夙兴夜寐,无忝所生。爰取两诗脊令之旨,名其堂曰鸣原堂,名斯稿为《鸣原堂论文》。曾国藩记。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