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五集邮新概念_2011/5/19上山下乡和知青邮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参考或摘引了别人的文章,最好有个说明,如许一方面是对原创的尊敬,另一方面如果生了错失,比方1955年错成1953年,那么板子也好打在被援引人的身上。

邮票上的知青“三拨”的分别应当是鄙人比较强的首创,记得拙文表在2oo5年第5期陕西的《保藏》月刊上,2oo5年8月2日四川的《文摘周报》还摘录表过,这一刊一报都颇具影响的,在集邮的圈内圈外都有遍及的传播。

我的最后一段本性表述“很多老知青在当代社会中恰是因为贫乏知识和体力,成为当其冲的‘下岗职员’,引发社会遍及存眷的所谓“四零五零”职员的再失业题目,很大一部分指的就是第二和第三拨知青。但老知青因往昔的糊口磨难而变得固执而坚固,大多以主动向上的人生态度浅笑着面对期间的应战”它与董文大抵不异,但因为这是我多年前的旧作,文中关于“四零五零”一说放在2o11年来讲已经不应时宜,即便是第三拨春秋最小的知青,也起码是“五零”了。现在天的“四零”,即4o岁到49岁的人群根基是与上山下乡无涉了。

(读了董邮友在《庆阳集邮》2o11年3月2o日出版的一期上的《上山下乡和知青邮票》,现似曾了解,想起本身多年前表过的同名文章,从电脑中调出来对比一下,现固然“三拨”的框架根基近似,但仍还是大有分歧的笔墨表述,分歧在于我对****中的上山下乡活动持较着的攻讦态度,而董君则不然,我们都是过来人,这但是大是大非的题目,不能文过饰非。另有我的原文把第一拨知青上山下乡的时候写错了,不料董君也错得一样,是以深感歉意,应当是1955年而非1953年。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