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宁静,让你听到生命的盛放_第4节 静心之前要清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刘禹锡避暑以后提笔写诗《刘附马水亭避暑》,也有凉亭,另有翠竹:“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虎魄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尽日清闲避烦暑,再三保重仆人翁。”

在唐诗中乘凉,对我来讲,是心灵的伸展与酣享,于灵魂深处汩汩涌流沁人的诗意与凉意。

@埋头:

白居易在《消暑》诗曰:“何故消烦暑,端坐一院中。面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坐为室空。”室空,心静,由表及里,渐至清冷佳境。

读到此情此景,怎不是瑶池,怎不令人神驰呢?在唐诗中乘凉,心静,意美,景深,清冷天然来啊。山是清冷山,景透清冷意。一颗埋头,如果就是如许的微微的清冷,任夏之烦燥扰乱,任事情慌乱攻击,埋头仍然故我。炎炎夏季,我们向唐诗要清冷,扰扰糊口,我们向清冷要安好。

我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古典情结,故意偶然间,等候回归唐朝,抑或温馨地栖居在与朴素天然最靠近的唐诗中。比如隆冬,如果不是利用电脑,我会一向躲避开启空调。产业文明,让人酣享隆冬里的清冷,倒是那么无情、绝决地与天然隔断。

最喜好唐朝大墨客王维的《乘凉》,读着读着,不觉顿生凉意。“乔木万余株,清流贯此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波纹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垂钓翁。贪饵凡多少,徒思莲叶东。”这的确就是一幅唐朝子民浪漫度夏乘凉图。树高大,且稠密,有清流,水潺潺,大山豁口处,山风习习,长驱直入。人卧石上,净水洗尘,双脚入水,凉从脚下起,然后,舒畅地与河边垂钓者懒懒地望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谈。光阴仿佛都为其间的夸姣,而留驻。

树阴已是都会的奇怪之物了,日日顶着骄阳在大街上来去,不大又不高的行道树,不管如何也洒不出诗意的阴凉。有功德者策动“古(大)树进城活动”,两三人才合抱得拢的大树,生硬地从大山里移植至到都会,孤零零看车来人往。挪了窝的古(大)树,被砍去大部分枝桠,太阳底下,只要几片如笠大小的阴地,如何生得冷风呀?

树荫与凉亭,是前人乘凉的好去处。唐朝墨客陆希声诗曰:“六月清冷绿树荫,小亭高卧涤烦襟。羲皇向上何人到,长日不时弄素琴。”

当代社会,凉亭早已落空踪迹,去问问都会人:“甚么是亭?”他必然会答:“亭啊?我当然晓得,是候公车用的嘛!”唉,远去的凉亭,把那一份清冷的古典情怀,也带走了。

夏季炎炎似火烧,唐诗深处有清冷。

在当代,人们心平和,意舒缓,天然暑解。 “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冷山”此所谓,心静天然凉嘛。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