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的话,明显是言不由衷,姜维固然长年交战在外,但他并不是聋子瞎子,朝中之事,他还是了若指掌的。诸葛瞻和董厥联名上书弹劾他好战无功导致兵疲民贫,要求天子削夺姜维的兵权,改当益州刺史。这件事,姜维天然是清楚的很,不过刘禅考虑再三,没有同意诸葛瞻和董厥的这份奏章,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此次被天子召回,在他晓得是黄皓在背后动的手脚以后,姜维却真正的气愤了。
刘禅神采蓦地一变,道:“大将军曲解了,朕只是顾虑大将军安危,并未曾听信那个之言。大将军乃国之栋梁,岂可轻言辞职?朕对大将军还多有倚重之处,此番回京,便想与大将军共议国事,大将军切勿生疑。”
姜维向来没有看得起过黄皓,固然他晓得黄皓是同十常侍普通的奸佞小人,深得天子的宠任,但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寺人,姜维向来不信赖一个寺人能有多大的做为,也向来没把他放在心上。
姜维沉声道:“臣讨逆魏于祁山,破邓艾营寨,正欲进军陇右,却连接陛下三道急诏,召臣回朝,未知圣意如何?”
刘胤的目光,成心偶然地落在了诸葛瞻的脚下,方才没有重视,敢情诸葛瞻也是穿戴鞋履上的殿,只是他没有佩剑罢了。本来剑履上殿是做为录尚书事的一种特权,并非姜维一人独享。在蜀汉期间,身为宰辅的录尚书事都有这个特权,大抵也是源自诸葛亮主政期间,诸葛亮身为相父,职位天然是荣崇之极,厥后这个传统也就持续了下来,算是一种光荣。
很快地,刘胤就看到了姜维。
听刘禅如此说,姜维泣拜于殿前道:“昔日丞相六出祁山,亦为国也,臣秉承丞相遗志,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岂为一已之私?陛下授臣以军事,臣自感任务严峻,未敢有半分懒惰,庶竭驽钝,励精图治,虽无赫赫之功,然守北疆三十载,亦未让逆魏得占寸土。今陛下听信后宫奸佞小人之言,导致北伐前程化为泡影,陛下如果不信赖微臣,臣甘心削职为民,告老回籍,还乞陛下恩准。”
姜维自请削职本来就是以退为进的招数,听刘禅之言,心中便有了计算,伏地再奏道:“臣有一事启奏陛下。”
刘禅的面上,闪现出一丝极不天然的神采,傲视了一下摆布,悄悄地干咳了一声,道:“大将军多年交战,劳苦功高,朕甚恤之,特召大将军回朝,或恐大将军有失,折损威名。”
剑履上殿?
恐怕连姜维都没成心识到,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次北伐,或许他将再没有机遇兵出祁山,踏上陇西大地了。
论年纪,姜维刚过花甲之年,但多年的行伍经历绝对不会将他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者联络在一起,除了颔下几缕短髯偶见斑白之色外,看不出他浑身高低有一丝的衰老之色,剑眉入鬓,虎目含威,固然姜维看起来不是那种孔武有力的硬汉形象,但浑身披收回来的凛然气势也让人不敢逼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