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的伟大_第二十五章 佛教大师(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但是,智觊大师的申述并非批评弟子杨广,杨广只是一个藩王,上有父皇和太子杨勇,不是杨广说了就算。而大一统的天下局势又要求认识形状的高度同一,同一政官僚求有呼应同一的宗教,建立为王朝所用的最高神学。杨坚在灭陈后不久就催促智觊要“以同朕心”,和朝廷保持分歧,智觊却不但不主动归依新朝,反而不肯“依违顺彼”,要“绝域远避”,“虽在人间,弗忘山野”,想自在地弘法布道,明显不容于当世,有悖于当时的政治情势。对于杨广来讲,他坐镇江都,受命统领旧陈之地,必定要做到江南的宗教思惟与朝廷的分歧,因为智智觊在江南宗教界的名誉,杨广不但要节制智觊,还想操纵智觊的影响力,就像拉拢操纵江南玄门首级王远知一样。王远知束手就范,但智觊却凛然不附。智觊的孤傲不平当然宝贵,而杨广对桀骜不驯的大师却也自始至终没有卤莽简朴地施之以毒害,而是很有耐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延屈,施之以惠,竭尽尽力地拉拢,但愿硬化智觊,使智觊戴德就范。

智觊以沉痛的语气陈述本身削发弘法只求六根清净,想不到没法堵截尘凡的烦恼,他想远避绝域阔别政治而不成得,而不得不“依违顺彼”,他以为这是“上负三宝,下愧本心,此一恨也”。其第二恨为“再负先师百金之寄”。别的,他提到荆州法集被官司闭幕之事(五恨),和在江都被监督而没法布道之状(三恨),言辞暗含忧怨。大师又叹曰:“又作牵挂,此处无缘,余方或有,先因荆潭之愿,愿报地恩,大王弘慈,霈然垂许。于湘潭功德,粗展微心,虽法缘者众,孰堪委业?初谓缘者不来,今则往求不得,推想既谬,此四恨也”。在智觊看来,大隋一统天下仿佛没有他自在布道弘法之地。最后一恨他说:

既再游江都,圣心熏法,令着《净名疏》,不揆暗识,辙述偏怀。玄义始竟,麾盖入谒,复许东归。而吴会之僧,咸欣听学。山间虚乏,不成聚众。束法待出,访求法门,暮年衰弱,许当野蛮,今出期既断,法门亦绝。字里行间充满痛切激愤之情,表达了一名殉道者对于世道不公的最后抗诉。

杨广对智觊的拉拢固然抱有较着的政治图谋,遭到智觊抵抗未达目标也是究竟,但从他们来往的究竟来看,很难说杨广对智者大师实施的是**,即便是遗书“六恨”也难以看作是蒙受毒害的证据,而只能看着智觊对想自在布道而不能的一种控告。

开皇十七年(597年)十月杨广又一次朝见父母后归藩,或许是杨坚问及智觊的意向并有所唆使,杨广又“遣行参高孝信入山奉迎”,且仿佛有不得违旨之命。智觊见杨广仍不放过本身,乃“散什物用施贫”,“又画作寺图觉得款式,诫嘱僧众”。在预示了本身必死以后,大师出发。行至石门,乃云有疾,谓弟子智越等曰:“大王欲使吾来,吾不负言而来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须进前也,石城是露台西门,天佛是当来灵象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即口传遗书并亲写四十六字给晋王,其书略云:“莲花香炉、犀角快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别,愿德香远闻,长保快意”。封竟,索三衣钵,命净扫洒,以十仲春二十四日未时安祥入灭,春秋六十,僧夏四十。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