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_第3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血亡芤革血虚虚。

扁鹊云∶软为虚,牢为实。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脉诀》言∶骨间疼痛,气居于表。

结脉,来往缓,时一止复来(《脉经》)。《脉诀》言∶或来或去,聚而却还。与结无关。仲景有累累如循长竿曰阴结,蔼蔼如车盖曰阳结。《脉经》又有如麻子摆荡,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结,主死。此三脉,名同实异也。

弦(阳中阴)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不足,腹心寒痛木乘脾。疝 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牢主寒实之病,木实则为痛。

伏脉,重按着骨,指下裁动(《脉经》)。脉行筋下(《刊误》)。《脉诀》言∶寻之似有,定息全无,殊为舛谬。

动乃数脉,见于关高低,无头尾,如豆大,厥厥摆荡。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此三焦伤也。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庞安常曰∶关前三分为阳,后三分为阴,关位半阴半阳,故动随虚见。《脉诀》言∶寻之似有,举之还无,不离其处,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混乖谬,殊非动脉。詹氏言其形鼓励如钩、如毛者,尤谬。

〔相类诗〕见沉脉。

芤脉,浮大而软,按当中心空,两边实(《脉经》)。中空外实,状如慈葱。芤,慈葱也。《素问》无芤名。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脉经》云∶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脉诀》言∶两端有,中间无,是脉断截矣。又言主淋沥、气入小肠。与失血之候相反,误世不小。

〔相类诗〕见微、濡。

〔体状主病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人营虚或梦遗。

有病而气血乍损,气不能续者,只为病脉。伤寒心悸脉代者,复脉汤主之,怀胎脉代者。其胎百日。代之存亡,不成不辨。

〔体状诗〕散似杨花涣散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见芤、牢。

〔相类诗〕散脉无拘涣散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人亡精女子崩。仲景曰∶动则为痛为惊。《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又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芤(阳中阴)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几次,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成以阳证见阴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暗,雨后庶物皆苏之义。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脉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也。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脉诀》言∶缓缓发汗。洁古以附仔细辛麻黄汤主之,皆非也。刘元宾曰∶伏脉不成发汗。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