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梦_第十二章 读书改变命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再如苏轼、苏辙兄弟,嘉祐二年(1057)已经中了进士,还不甘心,又双双插手了嘉祐六年(1061)的制科测验,入第三等。

赵匡胤实施的是文人治国,靠这么几小我哪能弥补天下浩繁的职位!

也可奏请天子开恩,犒赏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代恩科的先例。

跟着时候的推移,证明糊名是最公道最公允最无话可说的一种手腕。苏轼插手礼部会试那年,主考官是欧阳修。

宋朝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代。宋朝今后直到清末宣统年间,科举制根基上没有甚么本质的窜改。

当时很多人对糊名持反对态度,如范仲淹、苏颂等,都曾提到糊名过于冒险:平时申明狼籍,测验成绩上佳,你登科他不登科他?

仁宗时设的贤能刚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帷幄、军谋宏远材任边寄六科,都是从唐朝秉承来的。制科测验的范围固然不大,招考者的资格却放得很宽,非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小民,都可由宰相重臣保举插手测验。

统统举子都是每年春季插手乡试,中乡举者冬末会合到都城,次年开春,由礼部主持国度级同一会试。

宋朝科考的题量相称大,不像我们设想的那样答一张卷子就能获得功名。以进士考为例,需求“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这此中以诗、赋、论三项为最重。所谓“帖”,全称为“帖经”,即默写典范中的段落;所谓“墨义”,即笔答经义,规定为十条。

宋朝完美了此前的很多弊端,也建立了最好的测验内容。相较于唐朝,宋朝科举有很多新窜改。

这方面最该必定的,其一是糊名轨制的建立,就是把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统统能够作弊的质料信息全数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没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宋朝初年,拜托、投献民风还是,直到真宗时,才采取了糊名轨制。

读古书时,常常能见到“进士甲科”、“进士乙科”之类的词语,总有种似懂非懂的感受。唐朝的科举,最后并没有甲、乙科的辨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统统进士都称为“乙科”。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端,就要翻开甲科大门,让最优良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榜样。”终唐一代,“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其三是文风的窜改。嘉祐二年,欧阳修知贡举。他一贯讨厌无病嗟叹的程式化文章,当他获得了绝对话语权时,将持续了百年的程文考卷全数黜落,所取文章,都是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以是苏轼、苏辙就占了大便宜,因为这两兄弟最长于群情古今成败之理。人称欧阳修是宋朝古文活动的“旗手”,就是从这时建立的。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