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道君_将大唐的官制普及一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有很多读者对于大唐三省六部制的官制还未曾熟谙,而老三又不能在书中详细的解释,如许做会让文显得太啰嗦了,就只能在这里向大师提高一下了!大师清楚的人,就不要理睬,不甚清楚的人,想看的能够在这里体味下。

【一】宰相

【六】称呼变动

唐朝的处所官制,普通说安史之乱之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前期则演变成道、州、县三级制。唐朝的州、县都按照本地的地理位置、辖境大小、户口多少以及经济发财程度分别为分歧品级。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的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每部下辖四司,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六部及各司职掌见表2。(15)

唐朝中前期,翰林学士一职开端劫夺宰相的权力,对唐朝政治具有必然的影响。唐初曾于禁中设置翰林院,调集了一些之士及医、卜、棋、画等有一技之长的人,入内廷值班,随时筹办天子召见,伴随天子游居宴乐。天子偶然也调集一些才干之士在此待诏,以备参谋。唐玄宗时,又专设翰林学士院,选之士觉得翰林学士,专掌制定天子直接下达的严峻诏令事。如许便劫夺了中书省中书舍人的制诏之权,呈现所谓“内制”、“外制”之分。翰林学士所撰诏令直接从禁中收回,称“内制”,用白麻纸写成;中书舍人所撰诏令通过宰相制定,称“外制”,用黄麻纸写成。翰林学士是以被称为“内相”。但翰林学士并不是正式的官,而是一种职务,是以没有正式的官阶品秩,名额也无定命。宪宗时,于诸学士当选出一名资高望重的人作为学士院的首级,称“翰林学士承旨”,权任尤重。唐朝前期,天子也常常操纵翰林学士来对于干与朝政的寺人权势。

唐朝的都城长安和陪都洛阳设府,长官为牧,普通由亲王遥领,实际主持政务的是尹。厥后又增加了一些府,都以府尹主事。其下另有少尹、司录参军事等官。唐高宗及武后多居洛阳,是以那边的职官建置略同长安。固然今后诸帝很少再去洛阳,但其职官衙署并未裁撤,只是空存其名,不具实职。

为了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办理和稳固边防,唐朝还在边陲地区前后设置了六个都护府,有多数护府与上都护府之分。长官多数护普通由亲王遥领,由副多数护主其事。上都护府长官为都护。作为边陲地区的都督府和都护府还统领着多少皋牢府、州。皋牢是束缚、拢络的意义。唐朝为了便于节制遥远的少数民族,在那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皋牢府、州作为行政特区,大者称都督府,小者称州,以本地少数民族的首级为都督、刺史,能够世袭。这些皋牢府州有必然的行政自治权,可不向朝廷交进贡赋,但必须接管边区都督和都护的辖制。据《新唐书?地理志》记录,唐朝的皋牢府州多达856个,比本地的府州还多。唐朝实施的这类少数民族自治的皋牢府州轨制有助于稳定边陲地区的局势,加强中心同遥远少数民族的敦睦干系,同时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辟和文明生长也是非常无益的。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