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_第6章 论语八佾(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译文】

②绘过后素:绘,画。素,白底。

在孔子的思惟里,有激烈的“夷夏观”,今后又逐步构成“夷夏之防”的传统看法。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蛮夷”要好。这类看法是大汉族主义的泉源。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①禘之说:“说”,实际、事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③起予者商也:起,开导。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注释】

春秋末期,仆从制社会处于土崩崩溃、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反叛的事情不竭产生,这是封建制代替仆从制过程中的必定表示。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天井,是典范的粉碎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示出极大的气愤,“是可忍孰不成忍”一句,反应了孔子对此事的根基态度。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觉得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过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

3.5 子曰:“蛮夷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

③女:同汝,你。

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原文】

②示诸斯:“斯”指前面的“掌”字。

【评析】

【原文】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偶然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寂静厉穆。

【注释】

【原文】

【译文】

【原文】

②媚:奉承、凑趣、阿谀。

【注释】

林放问甚么是礼的底子。孔子答复说:“你问的题目意义严峻,就礼节典礼的普通环境而言,与其豪侈,不如俭仆;就丧事而言,与其典礼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3.11 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②乎!”指其掌。

③吾不欲观之矣:我不肯意看了。

乐是表达人们思惟感情的一种情势,在当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示,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品德感情和要求,以是乐必须反应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络起来,以为没有仁德的人,底子谈不上甚么礼、乐的题目。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一段话表白两个题目。孔子对夏商周朝的礼节轨制等非常熟谙,他但愿人们都能恪守礼的标准,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以为对夏商周之礼的申明,要靠充足的汗青文籍贤人来证明,也反应了他对知识的务实态度。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