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流者_后记二、比喻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另一方面,通过对超弦实际、圈量子实际等最前沿的物理学实际停止的延长解读,当前有一种非常风行的物理学猜想以为,物质只是空间的褶皱。既然物质只是空间的“褶皱”罢了,那么我们是不是有能够找到一种体例,能够直接能够“抚平褶皱”?

但是如果从能够性的角度来看,在恐龙和鸟类两个观点的中间,能够存在无数种生物,我们永久都能够没完没了地去纠结如许一个题目:这一只生物是恐龙还是鸟类?那么那一只呢?那么那边那一只呢?

为了表示比方论的设法,我最后对《溯流者》的结局停止了一点点窜:本来经心构建的“九重天”宇宙布局,另有宇宙大沙漏实际,故事里借助钟源的思虑,对其精确性表示了质疑;本来筹办给钟源一个机遇,来决定九重宇宙的存亡,最后窜改了主张,直接在钟源的思虑中结束了全文,至于钟源的决定对九重宇宙的存亡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没有给出肯定的答复。作者也不晓得。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一谈对生物种类的分别。开初,我们以为生物分为植物和植物两种;厥后,跟着科技的生长,我们发明了微生物的存在;在对微生物的研讨过程中,我们发明微生物相互之间存在着庞大的差别,因而又将其分别为真菌、细菌和病毒三类,此中某些真菌的体型庞大,已经有点不太合适“微生物”这个观点;跟着科技的进一步生长,科学家们又发明了朊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米米病毒等生物范例,这些生物的呈现,不但让本来分别好的生物范例变得恍惚不清,乃至对“生命”这个观点本身都产生了必然的打击。

说话是人类最巨大的发明,是人类最根本、最首要的东西,是聪明是源泉。但是,说话却也是人类最大的错误。

我最后筹算把这个故事写成一本轻小说,但是最后还是放弃了,一来本身对轻小说贫乏充足的体味,担忧达不到应有的结果;二来是因为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想要会商的题目太大,轻小说更方向于情节化,担忧最后会使故事气势变得不伦不类。

一刹时,我的心口像是被甚么东西悄悄击打了一下。当时,我正开端痴迷科幻小说,也正在尝试思虑如许的一个题目:人类究竟有没有能够获得终究实际,洞悉宇宙的终究奥妙?

那么,观点又是甚么呢?观点是反应工具本质属性的思惟情势,是通过将天下分裂分别红无数个小碎片,然后给每一块碎片贴上标签而获得的。但是,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题目呈现了――宇宙是浑沌一体,不成豆割的。

现在回想起来,这类假定实在是相称的没有需求,因为当代物理学中,近似于“灵魂”如许的,恍惚了“有”和“无”的观点,本来就比比皆是。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