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_第1章 肢体语言分析理论溯源(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或许是关于肢体说话发源的最为公道的推断和猜想了。

比如说,在人们平常的相同和交换当中,常常用鼓掌表示同意、欢迎,用顿足代表活力、气愤,用搓手表示焦炙、担忧,用低头代表懊丧、低沉,用摊手表示无法、无助,用捶胸代表痛苦、难过,等等。人类在很早就已经晓得了如何用说话来棍骗别人,却向来没有退化出用肢体说话棍骗别人的机能。是以,阐发解读肢体说话的意义非常首要,我们既能够从肢体说话的特性和窜改中获得对方内心实在和埋没的信息,又能够根据肢体说话来判定对方在交换过程中是否在扯谎。

实在,早在1644 年,约翰·布尔沃就曾在肢体说话研讨方面做过一些尝试,并出版了专著《手势研讨:手部的天然说话》,这本书被视为人们对肢体说话研讨的初创性研讨;直到1790 年,朱利叶斯·法斯特完成了一本闻名的专著《身形说话》,才真正使得人们重视到肢体说话的首要性,今后翻开了人们研讨肢体说话的大门;19世纪70年代末期,达尔文在其专著《人类和植物的神采》一书中,用科学的体例对人类和植物的神采停止了详确的研讨,今后,将肢体说话的研讨引入了科学的殿堂。

韩振锋在其著作《中外名家论演讲》中曾经援引了俄国文学家阿·托尔斯泰对肢体说话的描述:“最后本来是没有说话的,当人们还过着半野兽似的糊口的时候,他们老是打动手势,收回一些声音,做出表示伤害或好感的信号。总之,他们完整像聋哑人那样表示小我的志愿。厥后,这些手势的感化同声音连络在一起,并且从声音中产生出词汇,最后才产生出有联络的人类说话。”(引自刘立祥《演讲学十一讲--演讲:没甚么大不了的》,西安:陕西群众出版社,2010年6月,第103页)由此,我们能够展开丰富的遐想,在太古期间,当人类还没直立行走的时候,只能依托肢体行动来通报信息,同时还会伴随一些声音,那些声音就像婴儿学话时咿咿呀呀所收回的声音,仿佛是在为肢体行动停止最为直接的解释,而当这些声音退化成说话的时候,它们和肢体行动之间就构成了相对稳定的婚配干系。当某种声音收回的时候,必定会共同呼应的肢体行动,我们现在仍然能够从人们平常糊口中交换时的肢体说话中,看到肢体行动和说话之间干系的雏形。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