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_第6章 制度与人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高压之下必有良民,

约公元前238年 荀子卒

公元前497年 孔子去鲁适卫,开端周游各国

约公元前372年 孟子生于邹

这就得问问为甚么了。

没有结论的争鸣

哪两个?

没有结论也很普通。实际上,诸如人道是善是恶之类的题目,能够永久都不会有结论;全人类的共同代价,也需求全人类来共同思虑。题目是,在诸子的期间,我们有深切思虑的空间,实当代价的能够吗?仿佛看不出。

这实在说得很露骨。实际上,无书柬之文,就是不要统统文献文籍;无先王之语,就是不要统统思惟遗产。这不就是焚书坑儒的言论筹办吗?

韩非只不过比荀子多走了一步。

墨子和韩非更糟糕,从划一走向了独裁。

但是法家的独占鳌头只是昙花一现。汉初贵黄老,武帝尊儒学。而后历朝历代的治术,实在都是兼取儒法,杂用王霸。学界和士林,则儒道互补,三教合流。

有。

德治就是以德治国,正如法治就是以法治国。德治的手腕是礼,法治的手腕是刑。当然,这里说的法治,是当代意义上的,不是当代意义上的。当代的法治,实在是刑治。是以韩非他们的“以法治国”,也应当叫“刑律治国”。弄清楚了这一点,才看得懂孔子。

第二,也不要谈甚么“人的本性”。论本性,人与植物底子就没有辨别。比如吃东西和生孩子,植物也会,也想,也能做,还不差。如果把这看作“人道”,难道“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

讲完这故事,韩非没有颁发批评。但他在同一篇文章讲了另一段话。韩非说,雇工给地主种地,地主又是送饭又是给钱,是因为爱雇工吗?不是,是但愿雇工能够多卖力量。雇工尽力以赴,经心耕耘,挥汗如雨,是因为爱地主吗?也不是,是为了多吃好饭,多拿人为。[14]

因而,辩论在告子和孟子之间展开。

因为治本不治本。孔子说——

是。这就叫“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以是,荀子主张人类自为,君子自强。他也得出了与孟子异曲同工的结论,叫“涂之人可觉得禹”。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浅显人,只要“化性而起伪”,就能成为高贵的人,纯粹的人,离开了初级兴趣的人。

环境和前提使然。这就比如水,如果把它堵起来,也会上山。但,你能说这就是水的赋性吗?

看来,必须跳出儒法之争。

另有一个故事,也是《说难》中讲的。

那就用不着再见商了。

这,就叫“化性而起伪”。

德治还是法治

划一,是墨子和韩非都主张的。划一再加自在,则是庄子的代价观。清闲游就是自在,齐物论就是划一。这当然非常了不起。可惜庄子的划一,是没法实现的;他对自在的了解,则有题目。究竟上,自在向来就不是天赋,也向来就不属于天然界。以天然为划一,以率性为自在,最后只能是没有自在,没有划一。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