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_第2章 定音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那么,天授予神授,有辨别吗?

天下上,另有这等惨无人道、骇人听闻的事?

但这内里有题目。

以报酬本

前面的结论也顺理成章。周人既然“以德得天下”,那就必须“以德治天下”。不然就会跟殷商一样,自取灭亡。

但题目也接踵而来。是啊,就算政权来自天与民的两重受权,天也好,民也罢,为甚么要受权给周呢?

周公旦语重心长。

成果天下归心,“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这话实在很实在。没有力,只要德,是得不到天下的。周人的聪明,就在他们两手都用,并且用得聪明。对大国,他们请愿,大国就不敢作对;对小国,他们示柔,小国就甘心附庸。如许一来,可不就“三分天下有其二”?[5]

康叔封就是武王和周公的同母弟弟姬封,排行老九。管蔡之乱后,周公把武庚的群众一分为二,组建成两个新的国度。此中一个给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国号叫宋,公国;另一个则给了康叔封,国号叫卫,侯国。

但是埃及神权政治的年初,却比殷商长很多。从他们建立第一王朝,到沦为波斯帝国的行省,有两千五六百年。当然,其间多有改朝换代,乃至还无益比亚人和埃塞俄比亚人的王朝。王朝的最高庇护神也换届,荷鲁斯、拉、阿蒙、阿吞(阿顿),轮番坐庄,但都是太阳神,也不能没有太阳神。

可疑。

鼓声隆隆啊,

周王有德吗?传闻有。

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看,礼就是礼器,即祭礼;乐就是乐器,即乐舞。这就是本来意义上的礼乐。周公要做的事情,当然并不但仅是把夏商的祭礼和乐舞重新编排一遍,而是要实现质的奔腾和窜改,从而把它们变成一种轨制,变成稳固政权、稳定社会、保持次序和安宁民气的东西。

周人的说法,是他们的君王有德。

真命天子,仿佛是大师都需求和可接管的。

的确,中汉文明的底色和基调,是周人奠定的。周之前,从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摸索;商,则是我们民族少年期间的玩皮和撒泼。周今后就成熟了,也变得沉稳。国度轨制,辛亥反动前只变了一次,时候在战国到秦汉。社会轨制和文明轨制,则从西周一向持续到明清,这就是以小农经济为根本的宗法轨制和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礼乐轨制。恰是它们,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力量质。

天授是旗号,人本是纲领,德治是“一其中间”,礼乐是“两个根基点”,这就是周公的思惟体系。

没错,德这个字,殷商就有了,是甲骨文,并频频见于卜辞。它的字形,是路口或路上一只眼睛。意义也有两个。一个是“视野很直”,以是德通直,也读“直”。另一个是“瞥见了甚么”,以是德通得,也读“得”。在卜辞中,它还被借用来表示“失”。有得就有失,有治就有乱。在古笔墨中,得失治乱,都可以是同一个字。[10]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