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_第6章 根本所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实际上,从君权天授,到以报酬本,到以德治国,再到以礼维序,以乐致和,周人缔造的,本来就是一个完整、自洽、互补、稳定的体系,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明诸多方面。是以,中汉文明超等稳定毫不奇特,展翅回旋就更是当然。厥后即便外族入侵,也只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可惜没人晓得周公如何想。

延绵不断的是中汉文明,起死复生的则是希腊—罗马文明。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固然不复存在,却“人虽亡而政不息”,反倒波澜壮阔地生长为西方文明。与此同时,伊斯兰文明后发制人,勃然崛起,囊括环球。不难瞻望,未来天下恐怕将只能是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汉文明唱配角。

明显,我们的忧与乐,都是群体和群体性的。是啊,想那天下本来属于圣上,它的兴亡干我等草民屁事,为甚么要事事体贴?只因为家国一旦灭亡,就没了安身立命之本,也就会累累如丧家之犬,惶惑然不成整天,这秀士命攸关。

这就是“实际精力”。

是的,没有能够。因为圣是人,不是神。贤人崇拜是人的崇拜,不是神的崇拜。何况周人之以是要圣,就因为不想要神。是以,我们不成能产生真正的宗教,哪怕人神共处,或者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也是以,要礼乐,不要宗教。

甚么是文明?文明就是人类保存和生长的体例。任何期间的任何民族都要保存,都要生长,这是不异的。但如何保存,如何生长,各自分歧。分歧在那里?在体例。比如有的靠游牧,有的靠农耕,有的靠商贸,有的靠打劫。海盗和山贼,也是有“文明”的。

无神的天下

何况线索也很清楚,起点则在忧患认识。也就是说,正因为忧患“天命无常”而“不易为王”,这才有了“君权天授”。但是就连周人本身也以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他们的带领权和代表权,名为“天授”,实为“民授”。这就必须“以报酬本”,也就有了“人本精力”。[7]

请存眷下卷《芳华志》

所谓“个别认识”,就是“以小我为本位”,叫“小我本位主义”,简称“小我主义”。小我主义不是自擅自利,不是唯我独尊,更不是损人利己。相反,完整的小我主义者反倒有能够会利他,因为利他实在是能够利己的。

但是《周易》说过,天下永久在窜改,独一稳定的就是“变”。何况长翅膀本来为了翱翔,岂能不动?要动,又要稳,就只能回旋。要变,又不能乱,则只能变成太极图。

但是希腊与中华,却又差异其趣。

毫无疑问,这里说的乐,是音乐(艺术),也是欢愉(审美)。但不管艺术还是审美,也不管其气势是和顺浑厚、汪洋恣肆、澹泊虚静还是萧洒超脱,都是群体的、家国的、伦理的,也是调和的。即便有戏剧抵触,亦不过忠与孝、仁与义、情面与国法的冲突;而冤案则总能昭雪,结局必定大团聚。因为我们不但要忧国忧民,还要得意其乐。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