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_第7章 后记:何时忘却三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很希冀,我很难过。

毛批本《三国演义》却大肆衬着,做足了文章:哭典韦是当着将士们的面,哭郭嘉则是当着谋士们的面。因而毛氏父子点评说:哭典韦是为了打动众将士,哭郭嘉是为了惭愧众谋士,前一哭赛过了赏,后一哭赛过了打。

这就是《三国演义》的“性之病”。[4]

有朋友说:很等候你的中华史《三国纪》这一卷。

但,也仅此罢了。

这是只能由版本学家和文学史家答复的,但他俩的点评则多少流暴露一点蛛丝马迹。比如典韦在征张绣的战役中阵亡,曹操是哭了的;赤壁败北以后,曹操也说过“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的话,还失声痛哭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1]

这并不奇特。究竟上,这类核心代价观本身就很有题目。忠是双方面的人身凭借,义是多角度的肆意解释。忠是稳定的,义是多变的。成果,要么信口雌黄,周公惊骇流言日;要么弄虚作假,王莽谦恭未篡时。

实际上,《三国演义》耐久不衰,吸惹人们百看不厌的只要八个字:心机,算计,权谋,策画。它们能够用于疆场、宦海、阛阓乃至情场,谁不想要?

这可真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腐败之时,美如乳酪”。所谓“三国热”表示出的百姓气态,乃至大中汉文明圈的精力追乞降文明心机,不成疑吗?[3]

三国,不该如许被人谛视。

但是三国在海峡两岸和亚洲地区的着名度,却远远高于其他汗青期间。当然,大多数人晓得的故事是《三国演义》报告的,很少有人去读陈寿的《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中国如此,日本、韩国和越南也一样。

叨教,这还是汗青吗?

朋友,你会绝望吗?

打出“重读典范”的灯号,不必吧?

哦,是吗?

可惜这些出色都建立于一个前提上:三国事一部忠义与奸邪的斗争史。为了克服奸邪,忠义只好以恶抗恶。这类对抗,说得好听叫斗智斗勇,说得刺耳就叫勾心斗角。

勾心斗角贯穿了《三国演义》的始终,特别是在赤壁之战的前后。本来都是君子君子的周瑜和诸葛亮,也都变成了心胸鬼胎的卑鄙小人,一个“妒忌凶险”,另一个“奸猾刁滑”,全无惺惺相惜、光亮磊落可言。[2]

但是大师都说都雅。

义也大成题目。道义,公理,仁义,交谊,信义,哪个才是真义或大义?当这些“义”产生冲突抵触时,又该如之何?谁都没有解释,谁都说不清楚,也只能相机行事或者自作主张,你说我不仁,我说你不义。

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线路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蜀汉和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