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修身十二法_读书有方,身心兼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曾国藩试图绕开儒家典范,到道家那边寻求“真经”。为此,他当真浏览了之前看过,但并不信赖的《品德经》、《南华经》等老庄的著作。这些书名为出世之学,但曾国藩此次重读,却为他的立品处世指导了迷津。一样为人处世,孔孟主张坦直、诚笃;而申韩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以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曾国藩用道家的思惟对比本身畴昔的行事,他发觉本身到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大要上痛快干脆,仿佛是强者,成果到处碰鼻,本色上是失利,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高低下到处是仇敌,前前后后到处是停滞。畴昔也晓得“风雅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向没有真懂,以是本身的行事刚好是有隅之方,无形之象,似巧实拙。而真正的风雅、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工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这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进了光亮天下,顿时豁然开畅。

为体味决这些题目,他又日夜苦读,重阅史乘,但愿能从这些汗青书中找到处理题目的答案。但是,这些书他已读得烂熟了,重新翻读,只能找到本身畴昔的思惟印迹,并未发明新东西。

曾国藩的道家思惟始终都有所透露。他以为于名利以外,须存让步之心。自承平天国败局已定,曾国藩即将大功胜利之时,这类思惟愈益激烈,一种兔死狗烹的危急感经常缭绕在心头。天京攻陷以后,曾国藩便当即斥逐湘军,并作功成身退的筹算,以免除清当局的猜忌。曾国藩平生多变,随时调剂本身的人生战略。

曾国藩从刚方不足到晓得藏锋和圆通处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颠末端炼狱般的砥砺。别人宦途,以孔孟为主旨主动人间,对本身的涵养峻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果断胸怀。持身松散,昂扬向上,体贴国事,留意民情,因此博得朝廷的信赖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东风对劲。恰是抱有这类信心,以一文官而赤手建军、治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世人死。但是,厥后为甚么皇上反而不信赖本身呢?并且很多人都忌恨本身?

承平天国叛逆,曾国藩临危受命构造湘军。在这个期间他对法家酷刑峻法思惟主张非常推许。他提出要“纯用重典”,以为非采纳烈火般的手腕不能为治。

曾国藩踏实的儒学功底是在做京官那段期间打下的。他用程朱理学这块拍门砖敲开了仕进的大门以后,并没有把它丢在一边,而是对它停止了深切研讨。这类身心涵养在儒家是一种“内圣”的工夫,通过这类克己的“内圣”工夫,终究达到治国平天下之目标。他还阐扬了儒家的“外王”之道,主张经世致用。他对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的深切研讨,是他这个期间的首要思惟特性,而对于这一套实际、体例的应用,则贯穿于他全部平生。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