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修身十二法_内圣外王,天地完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曾国藩以为:凡做事,都要有志向。人生当有人生之志,为学当有为学之志,修身当有修身之志。关于人生之志,曾国藩有从“雉卵变蛟龙”到“国之藩篱”的自傲,又有“未信君山铲不平”的豪放。因此使曾国藩得以成为了清朝的“复兴名臣”。

曾国藩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下贱。是以,曾国藩的学问功底培养了他能够“不甘下贱”的事功人生。

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国藩的六弟在一次测验中遭到波折,因而就抱怨本身时乖命蹇,牢骚满腹。曾国藩晓得后对他发愤之小感到很好笑,觉得六弟所忧愁的事情太不值得一提了!奉劝别人生境地各有分歧,何必以科名为胜负定评!六弟收到信后公然抖擞起来,不再循人故辙,而另辟人生门路。

曾国藩以为:“君子之发愤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六合之完人。”也就是说要志当存远。曾国藩的高远志向,就是要匡时救世,廓清天下,成为国度的藩篱。曾国藩朝考一等,改成翰林院庶吉人,今后置身词林,抱有廓清天下之志,因改名国藩,为国度藩篱之意。

曾国藩平生发誓不发财,几十年俭仆白守,不超越一寸一分。是以他虽官至总督,每日用饭,以一荤为主,有客始略略增之。时人号为“一品宰相”,布袍鞋袜,均由夫人媳妇为之。他三十岁时,曾制一件缎马褂,惟遇新年及道贺时着之,藏之三十年,不再另制。他曾说:“古说话衣不如新,人不仍旧。以吾观之,衣亦不仍旧也。”

曾国藩以为人生有了一个高远的志向,你的一些行动,诸如或进或退,或去或从,或取或舍,都不会为自觉之举,徒劳之举。

读书仕进,升官发财,在当时几近满盈在统统读书人的心目中,牢不成破,但是曾国藩是一个例外。他在做京官的时候,春秋不过三十多岁,他便发誓不发财。

如何才气建立一种“民胞物与”、“内圣外王”的君子之志呢,曾国藩以为君子应广其识,他说,“夜郎高傲,此最好事”,并说:“井底之蛙,所窥多少,而自发得绝伦之学;辽东之豕,所异多少,而自发得盖世之勋。此皆识浅而易以自足者也。”

曾国藩平生着力师法标准人物。咸丰九年(1859),恰是曾国藩和承平军存亡决斗之时,他却安闲摹拟,将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惟家、哲学家、著作家、文学家重新估计,共得三十二人,作为《圣哲画像记》一文,并命儿子曾纪泽,图其形像,悬诸壁间,作为毕生师法的标准人物。使本身的品德更臻于完美。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