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_第3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谈吐,都不纯真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表示的名言隽语。表示才耐人寻味。你能够把你从《老子》中发明的思惟全数汇集起来,写成一部五万字乃至五十万字的新书。不管写很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能够与《老子》原书对比着读,也能够对人们了解原书大有帮忙,但是它永久不能代替原书。

一种翻译,毕竟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做出本身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义,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义,原文还能够含有很多别的意义。原文是富于表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成能是。以是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很多。

富于表示,而不是了了得一览无遗,是统统中国艺术的抱负,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讲,墨客想要传达的常常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是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版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如许的抱负,也反应在中国哲学家表达本身思惟的体例里。

因此名言隽语、比方例证就不敷了了。它们了了不敷而表示不足,前者从后者获得赔偿。当然,了了与表示是不成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了了,就越少表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明,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谈吐、文章不很了了,以是它们所表示的几近是无穷的。

中国哲学家表达本身思惟的体例

因为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以是学哲学不但是要获得这类知识,并且是要养成这类品德。哲学不但是要晓得它,并且是要体验它。它不但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比这严厉很多的东西。正如我的同事金岳霖传授在一篇未刊的手稿中指出的:“中国哲学家都是分歧程度的苏格拉底。其以是如此,因为品德、政治、深思的思惟、知识都同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行在他身上同一而不成分。他的哲学需求他糊口于此中;他本身以身载道。遵循他的哲学信心而糊口,这是他的哲学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涵养本身,持续地、一贯地保持忘我无我的纯粹经历,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明显这个涵养过程不能间断,因为一间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丧失他的宇宙。是以在熟谙上他永久摸索着,在实际上他永久行动着,或尝试着行动。这些都不能分开,以是在他身上存在着哲学家的合命题,这恰是‘合命题’一词的本义。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坐在靠椅中,处于人生以外。对于他,哲学向来就不但是为人类熟谙安排的看法形式,而是内涵于他的行动的规语体系;在极度的环境下,他的哲学的确能够说是他的传记。”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