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的哲学
意义就是说,万物每刻都在窜改。在任何特定的时候存在的任何事物,实际上是这个时候的新事物,与畴昔存在的这个事物,不是同一个事物。《物不迁论》中还说:“梵志削发,白首而归,邻居见之曰:‘古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古人,非古人也。’”梵志每时每刻存在着。现在的梵志不是从畴昔来的梵志;畴昔的梵志,不是从现在回到畴昔的梵志。从每物每时窜改来看,我们说有动而无静;从每物此时髦在来看,我们说有静而无动。
有一篇论文题为“宝藏论”,传统的说法是僧肇所作,但很能够不是他作的。此中说:“比方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感,即拜别离。常观金体,无有虚谬。喻彼真人,亦复如是。”(《大藏经》卷四十五)意义是说:假定有小我在储藏金器的宝库内,瞥见了金器,但是没有重视金器的形状。或者即便重视了金器的形状,他还是认出了它们都是金子。他没有被各种分歧的形状所利诱,以是能够摆脱它们的大要辨别。他老是看得出它们内涵的本质是金子,而不为任何幻象所苦。这个比方说了然真人是甚么。
由此可见,在道生期间,已经为禅宗做了实际背景的筹办,鄙人一章便知其详。但是禅宗的大师们,仍然需求在这个背景上,把本章所讲的各项实际,归入他们的高浮雕当中。
但是,涅槃并不是外在于、差异于存亡循环,佛性也不是外在于、差异于征象天下。一旦顿悟,后者立即就是前者。以是道生说:“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存亡,远更求之也。斯在存亡事中,即用实在为悟矣。”(语出僧肇《维摩经注》卷七)佛家用“到此岸”的比方,表示得涅槃的意义。道生说:“言到此岸:若到此岸,便是未到。未到、非未到,方是真到。此岸存亡,此岸涅槃。”(语出僧肇《维摩经注》卷九)他还说:“若见佛者,未见佛也。不见有佛,乃为见佛耳。”(语出僧肇《维摩经注》)
“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深思、静虑。佛教禅宗的发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典范的教义外,另有“以心传心,不立笔墨”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传闻已经是第二十八代。达摩于梁武帝时,约520年至526年,到中国,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僧维又问:学者若努力于学,可否与“无”暂同呢?如果能够,暂同也胜于完整分歧,这岂不就是渐悟吗?谢灵运答:如许的暂同,只是假同。真同在赋性上是永久的。把暂同当作真同,就跟把压抑心中的污垢当作毁灭心中的污垢,是一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