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之谜_第二章 老舍“自杀”之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003年5月初稿,

他选这里作为本身的归去之地,是找他母亲来了。

据公园看门人的先容,24日这位白叟就一向在这里坐,从早到晚,都没有动。手里拿了一卷纸。25日凌晨,湖面还飘浮着那些纸,打捞上来看时,倒是**诗词,很工致,是老舍亲手誊写的。

舒乙说的当然都站得住,但姜穆的定见也并非全数在理,相反姜穆完整根据“科学”和知识停止判定。而舒乙说了那么多,哪一个也都不能解释为何老捐躯后腹中无水、脚下无泥、鞋袜都在岸上这些疑点,特别是第一条――除非老捐躯后腹中的确有水,其别人没看清,或者不让看,是以记不清实在的环境。

别的,台北《中心日报》副刊停止过两岸文学座谈会,台湾作家姜穆先生说,他一向以为老舍先生之死很可疑,来由有三:1、他身后腹中无水;2、脚下无泥;3、鞋袜都在岸上,结论是他并非投水他杀。

一个细节是,老舍的老婆胡絮青没被答应看他最后一面,她被告诉去认尸,达到时,瞥见湖边地上一具尸身,盖着一张凉席,想揭开看看,不准,只准在尸身的脚上摸了摸。鞋袜是干的,没有水湿(拜见梁实秋确知老捐躯后所写的《忆老舍》。)。随后尸身被送去八宝山,仓促火化,因为是“他杀”、是“反反动”,骨灰不得保存,和他父亲一样。

萧乾事前提示我,要多听少说,不要插嘴,免得打断他们的思路。不知如何一来,艾笛密斯俄然把话题转到老舍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上。记得她是用英文这么说的:“那一年,本来已决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布给中国作家老舍。但是查明老舍确切已于八月间归天,而遵循规定,诺贝尔文学奖是只颁布给仍活着的人的,以是就给了别的一小我。”

但是,有些东西是“规复”不了的。如他不能写作打算里的三部汗青小说……翻译家文洁若也在《束缚日报》上颁发《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流露:沈从文于1988年归天后,把他的作品译成瑞典文的倪尔思・奥洛夫・埃里克松在记念文章中写道:“1988年秋瑞典出版的两本选集都引发了人们对沈从文作品的很大兴趣,很多瑞典人以为,如果他活着,必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金的最有力的候选人。”(倪尔思・奥洛夫-埃里克松:《一名朴拙、朴重、英勇、热忱的父老》,见《长江不尽流――记念沈从文先生》,湖南文艺出版社)关于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动静,至今未见诸笔墨,但我以为是可托的。

第二天,8月24日,他定时去“上班”,出门前,把3岁的小孙女唤到身前,俯下去,拉着她手,渐渐说:和爷爷说再――见――!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