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与华人及其关系研究_第二节 日本占领期间华巫矛盾的激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马来亚华人本土认识的呈现,早在二战前,在本地华人思惟言论界也已有较着反应。1941年4月,一名名叫李秋的作者在《南洋商报》颁发文章“论马华民族属性题目”,表示马来亚华人在本地定居已有悠长汗青,他们应被称做“马华”,这是因为“它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一个特别的支脉,同时又是本地一个首要的基干民族。”战后初期,另一名作者屈哲夫在文章“南洋华族的政治危急”中,则进一步提出“华族”观点,用来替代马来亚“华侨”之称呼,他以为大部分华侨此时在南洋都已不是侨居而是定居了,他们也早已成了为本地作进献的扶植主体,而不再是客体。当然相反的定见也有存在。不管如何,马来亚华人的本土认识,通过言论界的会商,反而会更无益于开导人们当真思虑。二战后,尽忠本土亦成了华人政党寻求的目标之一,如1945年12月在新加坡建立的马来亚民主联盟(ion),其目标就是“通过向马来人灌输超出其对苏丹的天然之虔诚的国度虔诚,……以及让非马来民族在其先人故里的思乡之情中醒来,使各族建立对马来亚的真正的虔诚感”。

2、日本占据期间马来族群认识的觉醒马来亚一向以来的政治分离以及蒙受外来统治的状况,极大地停滞了马来人(非马来亚)的社会生长,导致浅显马来人中的处所虔诚(指各州的马来人对以苏丹为首的统治阶层所代表的处所权益的固执保护)耐久占有着安排职位。受这类处所虔诚影响,再加上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某种信赖,马来人的族群认识是以呈现的较晚。外来移民的到来,在其初期亦未能激发其族群认识的觉醒。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