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虚空非出入。喻识无来往。既无来往。将何为识而了别耶 二破生处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梵云塞健陀。此云蕴。古翻为阴。蕴是积聚。阴是盖覆。积聚有为。盖覆真性。此阴有五。摄有为尽。前文总标乃至五阴等皆如来藏。今此别征。逐科推检。令知虚妄本非人缘及天然有。元是藏体妙真如性 二别破五。一色阴三。一寄喻总标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之二)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三(之一)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 已下破掌出。若此涩滑从掌而出。掌未应时何无涩滑
阿难。比方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喻一真也。宴静。调和。适悦也。骸体也。忘生失色也。身肢温馨。恬然畅适。而无苦乐二境相逼。俄然如其无形普通。斯盖但以舍受呼应。不觉此形之有生也。李陵云。每一念至忽如忘生。法中可知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借前色阴中见华瞪目。觉得喻也。目睛喻觉性。瞪发劳喻妄念忽生。兼目与劳等。即此眼根能结所结。起不离真。故云同是菩提。经文语略。若细论之。即净目喻觉性。因瞪发劳。喻无明不了故成念动。由发劳故见空中华。喻由念动故现妄境地及根身等。兼目与劳下约喻指法也。目即无明动。心劳即所现根境及能见心。此之表情及与动念。俱是菩萨性中无明劳相。无体可得。虚妄产生。如同瞪目见空中华俱为劳也 二约尘辨无
何故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像。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干汝入 初破境生。境中自有明暗相背。因明即不见暗。以暗时无明见随明灭故。因暗反此。次破根生。根生即不假明暗。明暗不来。根无自性。此中言根生者。以自望自。非谓破识。亦可胜义望世俗根故云根生。次破空生。若言虚空能生胜义在浮尘内。进既观像。退应观根。又空中自能有见。何干汝之眼入 三结成虚妄
阿难。比方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行以迁流造作为义。顷刻无常念念迁谢。存亡死生如旋火轮无有歇息。故以瀑流波浪相续无踰越义觉得喻也 二约喻广破二。一标无生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以水喻想。今推酢说。说既不有。水从何生 二破生处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即空即水。离空离水。求瀑流体俱不成得。行阴亦尔。本无生处 二破生处
想蹋绝壁。与说相类 类说应云。如是崖想。不从崖生。不从足入。若崖生者。崖合自思。何待人想。若从足入。足应有思。何必心想。若独心机。此酸只应心中自有。何故足心却有酸涩 三结成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