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修身十二法_切已体察贵专而有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仲春初二,曾又病发,“因告二子,丧事件遵古礼,勿用僧与道”。是夜仍读(仁程全书》。

凡有所成者,无一是三心二意,轻言放弃之辈。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人,专注与恒心都是必不成少的前提。

除此以外,曾国藩提出了一个内涵的要求:谦虚涵泳,切己体察。他在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初三《谕纪泽》中言道: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谦虚涵泳,切己体察。朱于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横,下没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戒。近年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援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其大家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亦不甚亲热。近岁经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敷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日:“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太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太小则干枯,过量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道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尔读书易于讲解文义,却不甚能深切,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

而在别的的一封家书中,曾国藩先容了读经和读史的详细体例:夸大不但要埋头还要有恒心。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恒”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旬;本日不通,明日再读;本年不精,来岁再读,此所谓恒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记也,但记一人,则仿佛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仿佛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学乎其上,得乎此中,学乎此中;得乎其下。前人所言之“治学业”就是明天人们所常讲的学习体例。

曾国藩学问上之以是有如此大之成绩,与其长于总结的治学体例,持之以恒的精力是分不开的。有的史乘中如许记录曾国藩生命的最后光阴:同治十一(1871年)年正月,曾氏已如风中残烛。二十三日这天,他“病肝风,右足麻痹,很久乃愈”。二十六日,出城迎候前河道总督苏廷魁,途中在车上“背诵《四书》,忽手指戈什哈,欲有所言,而口噤不能出声”。他自知油尽灯枯,将不久于人间,便抓紧生命的最后光阴做本身最爱好的事――读书。那十几天中他每天都读修身养性的((二程全书》,但愿在身心涵养上画一个美满的句号。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