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修身十二法_心静以修身,不变应万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老子说:“致虚静,守静笃。”

曾国藩在动乱不安、群势交叉的险恶处境中,却可保持一颗安静之心,这与他的涵养有很大干系。曾国藩生性好动,脾气刚狠,在最后静以修身的过程中没少在动与静、恕与忿之间纠结。他把静坐视为每日必做功课,以为“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念来复之仁心”。他的对峙使其内心获益很多。在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中,也有很多关于精力涵养方面的谈吐。

曾国藩在咸丰八年(1858年)复出以后,更加重视本身的言行。他谨言慎行,凡事必三思而后行,并且把学得的保身之法充分阐扬出来。在获得战绩、大功胜利之日,他表示得非常沉着,不但裁撤了五万本身亲手练出来的湘军,还把夺得首功的弟弟曾国荃送回了故乡,从而保全了本身以及亲人的安然。

养心与养身是本与源的干系。曾国藩的养心学问重视身心兼治,在蒙受磨难时,他主张要把心放下,不要因为身处窘境而郁郁寡欢,不然永久不会有胜利之日。

静不但是哲学观点,更是一种精力状况,一种修身养性的体例,一种为人处世之道。“静”之一字,包含奇妙无穷的人生真谛和胜利策画。儒道释三家都夸大一个“静”字。儒家讲究修身、发愤、治学皆以静为本;道家讲究“平和冲淡”;释家禅宗讲究静坐以埋头。由此可见“静”字工夫的要紧。“静”乃是人生最高境地。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籍守丧,受命编练团练,抵当承平军。这时候的他在朝野还是浅显之辈,当他在无数个团练中异军崛起之时,很多人都惊奇于这介儒生在军事上的过人才调,这与他在任京官时本事得住平静,并且能在平静中昂扬有很大的干系,也是对“安好致远’的最好解释。在用兵过程中,他也有一套“静”字心得。他以为以静制动是最好的战略。以稳慎为主,不等闲冒险,不等闲变动,先稳住本身的阵脚,然后再跟着情势的窜改来窜改用兵的战略。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