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修身十二法_严戒自傲,言多必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警告弟弟们不要恃才傲物,不见人家一点是处。傲气一旦增加,则毕生难有进步。在信中他又以本身的肄业经历劝勉弟弟们。他写道:余平生科名极其顺利,惟小考七次,然每次不进,何尝敢出一牢骚,但深愧本身试场之诗文太丑罢了。至今思之,如芒在背……盖场屋当中,只要文丑而幸运者,断无文佳而藏匿者,此必然之理也。

30岁前的曾国藩总爱说话,并且他的言语中老是有一股刻薄刻薄的味道。固然本身很有才调,但是别人还是不肯意与他来往,对他敬而远之。因为,不管在酒桌上,还是在平常糊口中,他不经意的调侃话语总能够让同僚或干系浅显的朋友们尴尬。时候久了,他的恶名也就传得较远。厥后,翰林院的同僚们垂垂伶仃了他。

曾国藩还用其别人因傲气而不能有所成绩或被人哂笑的例子来警告弟弟们,他写道: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盛,骄傲自足,遂不能有所成。都城当中,亦多有骄傲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嘲笑而己。又有当名流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自发得赛过统统矣。自识者现之,彼其所造,臂无多少,亦足发一嘲笑罢了。

同治三年(1864年)一月,纪鸿由长沙前去金陵,其父要他沿途不成轰动处所长官,能避开的尽量避开,并叮咛船上的人帅旗“余未在船,不成误挂”。事无大小,均考虑到一个“谦”字,可谓用心良苦。

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一些为官之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宿世卿大夫兴衰及克日宦海合乃至祸福之由,何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是以,他自勉“只宜抑然自下”。在宦海的磨砺之下,曾国藩日趋老成,到了暮年,他的“谦”守工夫实在了得。他不但对同僚部属相称谦让,就是敌手中的权势,也常常推让。

人生当中有引觉得傲的事情是值得人欢畅的。但高傲是给别人的,不能留给本身。亲朋老友中哪一个都可觉得你的行动服从感到高傲,但唯独本身,可有傲骨,但不成有傲气。

曾国藩以为,桀骜不驯定会招致别人的仇视,乃至世人群起攻之;多嘴多舌一样要不得,它也会让本身堕入被动。

并说本身以不等闲耻笑报酬第一要义。对澄弟表示出来的高傲,停止了锋利的攻讦,说他对虎帐中的“诸君子”“讥评其短,且有讥到两三次者”,由此可推知澄弟对乡间熟谙之人,更是鄙夷之至了!他以为傲气可表示在言语、神情和神采上,以是要做到“谦退”,需不时检点本身的言行。

尝到了苦头以后,他不能够再容忍本身多嘴多舌的弊端,因而决定改过。但是江山易改,赋性难移,要想改掉这根深蒂固的恶习,必须得支出艰苦尽力。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