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修身十二法_真试慎独,人生乐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曾国藩将“慎独”作为本身的涵养,严格要求本身,也如许要求儿子。他归天前两年,对两个儿子也都提出了全面的修身养性的要求。他在《金陵节署中日记》里讲道: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养于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合用其力觉得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别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章”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慎,皆能实在施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长于寡欲,皆不过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能够对六合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是宋明理学家最首要的涵养体例。曾国藩平生推许理学,在他的品德涵养中,慎独是极其首要的一个方面。在他初期的政治生涯中,他对慎独是身材力行的。

咸丰初年,皇高低旨求言,大有重振朝纲之势。一些忧国忧民的大臣因而规戒弊端,恳抒己见,一时奏折满天飞。不想,绝大多数的奏折被“无庸议”的上谕束之高阁,“归于簿书尘积堆中”。血气方刚的曾国藩见此局面,愤激地说:“墨客之血诚,徒以供胥吏鄙弃之具。”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曾国藩初办团练,在写给湖南“公道绅者”的公开信中说:“自度才气陋劣,不敷谋事,唯有‘不要钱,不怕死’六字不时自矢,以质鬼神,以对父君。”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成,只问耕耘。”――曾国藩曾国藩说:“能够做到慎独,便能够内省不疚,能够对六合质鬼神,能够泰然处之,能够欢愉、满足、欣喜、安静。”慎独是另一种情势的朴拙。

在曾国藩的品德涵养中,“慎独”,也就是“诚”,影响着别人生的方方面面。凡人总把学问与事功看作两件事,曾国藩分歧,他以为,将事功学问打成一片,于操习记诵词翰以外,更讲究诚正修齐之道,他把《大学》三纲领领:明显德、新民、止于至善,看作分内事。他说:“如果只把这些东西作大要的了解,不放在心上,不当作本身应当做的事,那么即便能做文章,能写诗词,也只算得上是会认字的猪倌,不能将他称为明事理有效的人。如果不能将所学用于实际,仕进为民,朝廷用如许的人仕进,与放猪倌有甚么分歧呢?”这番事理阐释很多么明白!他主张“发愤以植基,居敬以养德,穷理乃至知,克己觉得行,成物乃至用”,也就是把学问与事功谱成了合拍的节拍。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