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修身十二法_志有定法,脱于俗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曾国藩不但为无志而忧,更加有志而叹:“人苟能发愤,则圣贤豪杰何事不成为?”有大抱负,才有大动力、大毅力、大魄力,也才会有大境地。所谓大抱负不是好大喜功,不是好高骛远,而是放眼天下,志在四方,“天赋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谓大魄力也不是有勇无谋地一味支出,而是危难时候的判定与沉着、谨慎与夺目。能够说,想建立弘远的志向就要先学会放下小的情怀。过量地咀嚼一己之悲欢,就会看不到脚下的地盘、身边的天下,也认识不到本身对天下的任务,当然不会有大的气象和作为。

所谓治心之道,皆属于精力修为。由古至今,凡有所成者无一不重视精力所得。只为做事而做事与为志向而谋事是不成以相提并论的。而只要达成志向的同时也能获得精力歉收才是不流于俗之志。

志向,与其说是斗争的目标,不如说是保存的意义。

鉴于明清统治阶层的豪侈败北导致的深切的社会危急,曾国藩主张戒奢崇俭。他以为,如许既能够减少应酬开支,又可达到“俭以养德”的结果。他说:“凡世家后辈,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不异,庶能够成大器。若感染繁华气味则难望有成。”这一点对于当代的年青人有着主动的指导意义。

曾国藩以为,“失期”为清朝官吏有为出错的本源。为了挽救其出错,改正封建士大夫刁猾、浮伪的卑劣风格,他以“诚信”相标榜。他说:“信,即诚笃也。一言不欺,一事不假,行之既下,人皆信之。”

发愤是一小我成事之底子。任何人欲成绩大奇迹,就必必要先发愤。孔子曰:“全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诸葛亮讲“志当存高远”。曾国藩的同僚胡林翼说:“人生决不该顺俗浮沉,生无益于当时,死无闻于后代。唯其如此,我们应自主自强,尽力做世人所不敢为、不能为的事情,上以报国,下以振家,不负此昂藏七尺之躯。”他以是说得好,是因为他说得全面、俭朴,说的我们能够做到。当然说的和曾国藩最为靠近的是王阳明,他主张在学习和斗争之前要先发愤,不发愤就比如种了植物不培根不浇水,只能是徒劳无功罢了。这类观点与曾国藩主张的以志为本是一个事理。

加入书架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